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粮食生产稳中向优 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19-10-12 18:24:00   来源: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东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奋楫扬帆、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取得瞩目的成就,农业农村发生巨大的变化,粮食生产取得长足的发展。70年一路风雨一路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广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走在全国农村改革的前列。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计划经济到驶入市场经济快车道,从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广东70年的生动实践,谱写并奏响了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雄伟乐章,推动并确保了粮食生产稳中向优、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70年回首:曲折前行、风雨砥砺 

  回顾过去的70年,广东农村经济经历了曲折前行、风雨砥砺的历史进程。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广东始终紧跟祖国发展步伐、紧握时代发展脉搏,与祖国同进退,与时代共辉煌,粮食生产在跌宕中挺进、在改革中迈进、在创新中推进、在砥砺中奋进。 

  (一)在跌宕中挺进,遭遇两起两伏(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成功实现土地改革和农业恢复目标,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了土地、牲畜和农具,各地兴修水利,积肥改土,改进耕作技术,加强经营管理,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农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生产关系向公有制逐步变革。最初几年,农业喜获丰收,经济发展较快。1958年至1962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和大跃进的浮夸风严重阻碍广东农业发展,使粮食生产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1962年至1965年,广东对人民公社进行调整,恢复了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贸市场,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生产队实行了田间管理、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粮食生产重新出现了生机。1966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使粮食生产遭遇第二次重大挫折,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广东推广了屯昌县农业学大寨“一批二干三带头”的经验,大搞“以粮为纲”和“穷过渡”,粮食生产惨遇寒冬。粉碎“四人帮”以后,各地多措并举,粮食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二)在改革中迈进,抓住历史机遇(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农村率先开展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广东部分地区开始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至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成为了广东农村主要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多年积累下来的物质技术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广东也在全省范围内调整农业发展方针,改变农业“以粮为纲”和农村“以农唯一”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率先开展市场流通领域的价格改革,实行“调放结合,以调为主”,逐步取消农产品统派统购,先后放开塘鱼、肉鸡、鲜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市场调节逐步加强,农民有了种植经营自主权,开始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格局。1985年开始,广东围绕发展商品经济的目标,建立健全以家庭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大搞开发性农业的方针,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进一步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放开了粮糖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多条渠道、多条形式搞活农产品流通。 

  (三)在创新中推进,加快改革开放(19922012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广东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点。这一时期,广东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粮食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机制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加强服务指导,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聚。1992年,广东开始发展“三高”农业;1993年,实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1994年真正实现了“保量放价”;199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1997年国家出台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措施;1998年国务院按照“四分开一完善”的原则,发起了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1年,建设现代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2007年,全面启动了现代标准农田建设;2009年,启动40个产粮大县建设和10个优质稻产业工程项目。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广东农户种粮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刺激,扭转了连续减产的局面,实现了1994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增长,19951999年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增产、粮食单产水平连续5年提高。2012年全省累计建设现代标准农田近67万公顷,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建设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93个。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6700公顷以上的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9%,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在砥砺中奋进,深化改革开放(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广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把握粮食工作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按照“稳定生产、搞活流通、充实储备、加强监管、完善政策”的粮食安全方针,全面推进“南粤粮安工程”建设,全力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聚焦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广东省级财政统筹多部门资金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财政投入。省级财政根据年度建设任务按每公顷22500元的标准足额安排补齐省级财政资金,2018年省级财政投入为中央财政投入的5.61倍。2018年全省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20.3千公顷,比国家划定任务超额完成20.3千公顷,在全省117个县(市、区)的1180个镇、14415个村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551个、3.2479万片、43.59万个地块,建立了县域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截至20197月底,广东全省已立项建设高标准农田达1767.2千公顷,其中已建成面积1621.1千公顷。 

  二、还看今朝:稳中向优、高质量兴农 

  (一)量的积累——从波动到平稳,粮食生产稳中向优。 

  1949年广东粮食总产量仅为779.6万吨,2018年增长到1193.5万吨,增加了413.9万吨,年均增长0.6%2018年稻谷总产量为1032.1万吨,比1949637.8万吨增加了394.3万吨,年均增长0.7%70年来广东粮食总产量经历了从波动到平稳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三年国家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到1957年广东粮食总产量突破了1000万吨,增长46.8%。遭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重大挫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粮食生产迎来新的春天。1978年粮食总产量为1632万吨,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967.1万吨。2000年以后,广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全面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再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粮食总产量呈现下滑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旨向,粮食生产呈现稳中向优趋势。     

  从粮食品种结构来看,广东粮食生产结构持续优化。稻谷是广东最主要的粮食作物,1978年时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4.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6.9%,其次分别为薯类、小麦和大豆,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分别为12.7%8.7%2.3%,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分别为8.7%3.1%0.5%。受居民消费喜好、种植效益等原因影响,水稻面积比重不断提高,小麦逐渐退出广东粮食种植,鲜食玉米面积逐渐扩大。至2018年,广东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比重提高到83.1%,比1978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6.5%,和1978年基本相当;薯类、玉米、大豆面积分别占粮食作物面积9.3%5.6%1.9%,产量分别占7.9%4.6%0.9% 

  从优质稻的种植面积来看,1980年以前,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仅占水稻总面积一成左右,到1992年,优质稻比重提高到25.0%,到了历史单产年份最高的1999年,优质稻比重提高到63.6%2016年时优质稻面积比重达到73.6% 

  (二)技的提升——从传统到现代化,粮食单产持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机械化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物质装备水平,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用现代科技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18年,全省农用机械总动力2429.3万千瓦,比1978年的555.3万千瓦提高1847万千瓦,增长33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6.2%;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0%,位居全国第2位。除此之外,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上,广东高产栽培、水稻抛秧技术和低碳高效的水稻“三控”施肥等栽培技术领跑全国。 

  广东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直接推动粮食单产一路攀升,使粮食生产在面临播种面积大幅下滑的巨大压力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201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61.8千公顷,比19496082.0千公顷减少3920.2千公顷,减少了181.3%,年均减少2.5%。与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趋势相背而行的是,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持续提高。1949年粮食作物单产1281.8公斤/公顷,2018年粮食作物单产5548.5公斤/公顷,2018年比1949年增加了4266.7公斤/公顷,增长了332.9%,年均增长2.2%。从主要粮食品种来看,水稻单产水平由1949年的1355.7公斤/公顷,增长至2018年的5773.5公斤/公顷,增长了325.9%,年均增长2.1%。从期内来看,粮食单产水平最高年份是1999年,当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产5835.3公斤/公顷,稻谷平均单产6316.4公斤/公顷。据农业部门反映,近年来,广东个别区域粮食单产水平有新的突破。如2016年,惠州市早稻攻关田单产10875.0公斤/公顷,打破惠州地区水稻历史最高单产记录;梅州市引入水稻新品种,百亩示范单产达12000.0公斤/公顷以上;“超级稻品种+钵苗机插+强源活库优米技术+好气灌溉+三控施肥”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单产3000斤技术攻关模式实现早稻示范单产12480.0公斤/公顷。 

  (三)布局的调整——从分散到集约,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广东粮食生产布局同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布局规划密切相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剩下的耕地以种植经济作物及苗木花卉等为主,仅珠三角外围如江门、肇庆等地还保持着相当规模的粮食生产,如1999年,珠三角九市粮食产量630.3万吨、占全省粮食产量的30.9%2018年时281.5万吨、占全省粮食产量的23.6%1999年,广州、惠州、江门、肇庆四市粮食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上,而2018年时仅肇庆市还在100万吨以上;2018年时,珠三角九市中,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六市的粮食产量不及1999年东莞一个市的水平。 

  与此同时,西翼三市和山区五市逐渐成为了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主产区优势日渐彰显。1999年时西翼三市和山区五市粮食产量1083.9万吨,占全省粮食产量比重53.1%2018年时产量减少到723.3万吨,但占全省粮食产量比重提高到60.6%。东翼四市1999年时粮食产量326.9万吨,占全省粮食产量比重16.0%2017年时产量减少到188.7万吨,占全省粮食比重下降至15.8%。目前来看,西翼和山区市县,更多地承担了广东粮食生产任务。 

  (四)质的飞跃:从求量到求质,优势特色粮食展现生机。 

  20世纪80年代后,广东以品种改革为突破口,从求量到求质转变,大力培育良种,持续引进良种,不断推广良种。尤其在籼型优质稻品种选育方面,广东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先后育成了“双竹占”“黄华占”“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五山丝苗”“粤晶丝苗”和“粤农丝苗”等一大批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新品种,特别是“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等,已成为当今广东丝苗米品牌产品的核心品种,并在首届全国优质稻米食味评审中,成为全国10个获得金奖的品种之一。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18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0%,新育成优质绿色高效作物新品种150个,新增种苗繁育能力超过1亿株,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资源保存量增加到7.3万份。 

  近年来,广东粮食生产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2018年,农药使用量减少3.4%,培育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6个,认定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保有量3571个、名牌农产品1400个。除此之外,广东持续加大优势特色粮食种植,并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着力提升和保护特色粮食的品牌价值。如广州增城丝苗米、韶关马坝油粘米、清远连山大米、云浮罗定大米、吴川市苏村番薯等特色粮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取得较好的知名度。“罗定大米”成功入选“2018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亚灿米”上榜“2018全国十大好吃米饭”。 

  三、放眼未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 

  粮稳则天下稳,粮安则天下安。广东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省到全国排头兵的奋斗史既肇始于粮食生产从思想解放到制度突破上为各项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也在于粮食是高速发展、科学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基石。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展望广东未来的粮食生产发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下一步广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绷紧粮食这根弦,坚决稳定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紧紧守住“饭碗”,牢牢筑实“压舱石”,持续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机、藏粮于民。 

  (一)藏粮于地、粮食产能再稳定。 

  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落实市县政府粮食生产责任;严守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更好发挥耕地占补平衡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资源;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把高标准农田作为主战场,强化质量管理,确保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加强酸性水稻土综合治理,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推进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 

  (二)藏粮于技、科技支撑再强化。 

  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行动,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功能区建设,重点加强粮食生产良种示范体系、高产创建示范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超级稻等主导品种,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等主推技术,引导农户科学种粮、科技产粮,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快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建设,加大力度扶持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建设种业园区(小镇),打造种业高端人才和技术集聚平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技术协同攻关,高水平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防灾抗灾、防汛抗旱和灌溉能力。 

  (三)藏粮于机、全程机械化再提速。 

  深入落实“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以提高广东粮食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适用本省耕作条件的农机技术及装备,有效破解“怎么种地”的难题,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持续扩大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品目范围,激发农户购机热情;精准培育区域性农机社会服务主体,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法实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创新农机科研机制,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在农机装备的应用;构建支持农机化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引导经营主体、社会资本增加投入。 

  (四)藏粮于民、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再巩固。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小农户组织化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有效衔接。加快构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提升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