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新业态发展潜力大 存四个掣肘因素
为了解中山居民的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情况,8月下旬,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对261位居民开展调研,结果显示,消费新业态已融入居民生活,消费新热点频现。同时,存在收入预期不稳、消费环境复杂、监督需进一步加强、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需要多方协力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质量。
一、消费新业态情况及消费意愿
(一)消费新业态发展环境良好
消费保持增长态势,消费环境持续向好。今年以来,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平台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文旅消费、网上消费等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态势持续,消费基本面向好。调研显示,46.0%的受访者认为消费环境比较好,仅有15.3%认为不太好,居民对消费环境信心较强。
(二)消费水平提升,消费预期增强
调研显示,一是居民消费水平较去年总体稳中有升。37.2%的受访者表示消费较去年基本持平,11.9%表示增长30%以上,31.0%表示增长10%—30%。二是消费预期有所增强。14.9%的受访者表示消费预期明显增强,32.2%表示略有增强,31.0%表示基本持平。近五成受访者消费预期呈增强态势,为消费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多选情况下,53.3%的受访者预计增加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44.1%增加教育文化娱乐消费、31.4%增加衣着消费、29.5%增加居住消费、28.4%增加医疗保健消费。这些项目是消费新业态普遍存在的领域,如智能家居、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在线医疗保健等,为新业态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消费新业态已经深度融入居民生活
1.网络购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以网购APP、直播带货、短视频销售、社交零售等为主要方式的网络购物成为消费新业态的代表。调研显示,受访者中淘宝、京东等网购APP的使用率达93.9%。网购APP消费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的占12.6%,增长10%—30%的占17.6%,基本持平的占40.6%。直播带货、社交零售、短视频销售的使用率分别为64.4%、62.1%、59.4%。与去年同期相比,受访者以上项目消费增长的比例均高于下降的比例,网络购物消费总体呈现向好趋势。
2.“互联网+服务”消费成为新动力。调研显示,受访者“互联网+服务”消费整体呈增长态势,成为消费恢复性增长的新动力。在线文娱、在线教育、在线健康医疗服务、在线旅游、在线健身的使用率分别为69.7%、69.7%、66.7%、58.2%、54.4%。受访者中“互联网+服务”消费增长的比例均大于下降的比例,其中在线健康医疗服务、在线教育消费增长较多。云旅游、云赏剧、云看展等成为休闲娱乐消费新时尚,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促进健身智慧化发展。
3.无接触式消费正在兴起。消费安全性和便利性需求催生了无接触式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快速发展。调研显示,受访者中智慧超市、智慧餐厅、智慧商店、智慧商圈的使用率分别为67.0%、57.8%、56.7%、56.7%,“无接触经济”逐渐被消费者接受认可。同时,无接触式消费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无人零售作为零售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的新业态模式,消费前景广阔。
4.平台型和共享型消费逐步普及。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速递、共享住宿等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助力释放消费潜力和提升生活品质。调研显示,87.0%的受访者使用过外卖配送服务,与去年同期相比,11.9%表示消费增长30%以上,21.8%表示增长10%—30%,36.0%表示基本持平,外卖配送消费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网约车为出行消费提供新方式,出行选择更加多样化,使用高效便捷。调研显示,78.9%的受访者使用过网约车服务,与去年同期相比,10.3%表示消费增长30%以上,18.4%表示增长10%—30%,34.9%表示基本持平。即时速递、共享住宿的使用率分别为67.0%、49.4%,使用推广还存一定空间。
二、消费新热点不断涌现
去年以来,随着新冠感染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居民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线上线下消费新业态不断升级,消费场景更加丰富多元,涌现出诸多消费新热点。
(一)夜市经济增添城市烟火气
夜市经济既是“经济”,也是“生活”,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丰富居民生活、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有效路径。调研显示,52.5%的受访者认为夜市经济成为消费新热点,沙岗墟、博览中心等夜市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带旺了夜市附近的消费。
(二)野餐露营成为生活新风尚
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露营成为不少中山人在假期里和朋友聚会、亲子出游的选择,在营地进行烧烤、露天音乐会等,享受露营的乐趣。亲子人群及年轻人为露营主力客群,90后、00后年轻客群与重视孩子体验式教育的80后成为露营活动的主力群体。
(三)直播经济激发消费流量
随着直播电商行业迅速发展,直播经济已经成为重要发展趋势。5G时代来临,直播经济得到网速提升、智能终端升级、AI等技术的加持,用户体验和交易效率大幅提升。26.1%的受访者认为以抖音、快手、淘宝等直播平台为代表的直播经济逐步成为消费新热点。
(四)大宗消费更加绿色智能
在内需加快恢复中,大宗商品消费成为重点。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特点,对提振消费至关重要,而消费者对绿色、智能化的需求成为推动大宗消费增长的重要动能。23.0%的受访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免购置税,有购车补贴,消费市场逐步升温。19.9%的受访者认为智能家居消费前景好,替换更新市场潜力大。
(五)文创文旅产业热度不减
文创文旅产业连接供需两端,对调结构、促消费具有显著拉动作用,是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低碳转型的绿色产业。文旅创新不仅可以增加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群众外出观光游玩的热情迸发,21.5%的受访者认为“博物馆热”“研学热”带来餐饮、住宿、文创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了文化消费产业链,提升了文化消费潜力。
三、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发展的掣肘因素
(一)消费预期有待进一步提升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是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直接因素。部分居民收入不稳定、收入水平较低,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压力较大,难以维持较高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消费新业态大多以休闲、享受、改善型消费为主,受收入水平和预期影响大。调研显示,69.7%的受访者表示收入偏低,无能力扩大消费;69.0%表示收入预期不稳,不敢消费。受访者高先生表示,目前自己和配偶在创业阶段,收入不稳定,老家有七十多岁的老人,还有两个小孩,用于赡养老人、小孩教育等支出较多,而且房贷压力也较大,增加家庭消费有心无力。
(二)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消费新业态发展速度快,服务配套不完善,对居民的消费意愿产生影响。调研显示,34.1%的受访者表示新业态消费环境复杂,不想消费。主要表现在线上消费缺少对商品、服务的直观感受;网络过度营销宣传、实际消费体验不如预期;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投诉维权困难;消费透明度低、陷阱套路多(如临时加价、大数据杀熟、套餐外额外收费等)。同时,部分互联网企业配套服务欠缺,客服服务不佳;消费者评价权行使遭限制或干扰,部分网络平台故意隐藏消费者评价,一些商家对差评消费者实施人格侮辱和人身威胁等。
(三)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于新业态,传统的监管模式存在弊端,例如监管覆盖不完全导致的违法行为频发,发现问题不及时导致的证据固定有困难等。随着网络主体井喷式增长,执法力量不足,无法做到全面监管,难以及时从海量的网络交易中捕捉有价值的违法违规信息。新业态网络消费的监管方式和措施不足,网络消费纠纷频发且涉及多个监管领域,整合协同监管机制不完善。调研显示,28.4%的受访者认为新业态监管不足,消费体验不佳。
(四)供给有待进一步丰富
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对新消费热点的需求不断增大。当前中山本地消费尚存在有效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探索不足,大多数企业聚焦实体店面,缺乏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擅利用网络扩展消费场景和渠道。高水平和特色化消费供给未能与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相匹配,随着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高和线上消费比重的增加,本地消费尤其是中高端消费分流愈发明显。调研显示,13.8%的受访者反映本地消费新业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多样化、个性化不足,消费需求难满足。
四、培育消费新业态新热点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助力扩大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多措并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严厉打击拖欠劳动者工资行为。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改善创业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重点扶持智力型、技能型行业创业,推动大众创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发挥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家政、物流等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多途径增加居民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进一步拓宽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途径,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
(二)强化政策扶持,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49.8%的受访者希望强化政策的扶持引导,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消费新业态的财税扶持和奖励,吸引资源流入,进一步拓宽新业态发展市场。54.0%的受访者希望加快打造良好产业生态,依托专业集群镇、专业市场和直播基地等,打造一批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新业态集聚发展区或示范区,推动要素集聚和便捷流通。加强产业招商,引进和培育平台型企业,扶持培育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
(三)拓展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能
32.6%的受访者希望积极发展新型消费内容,推动消费产业向智能化、个性化、适用性、可靠性等方式转变,全方位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网络消费发展,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促进服务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培育露营经济、夜市经济、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促进公共文化与文旅消费融合发展,鼓励建设集公共文化场馆、文创商店、特色商店、小剧场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创综合消费场所,释放居民消费潜能。
(四)加强消费监管,优化营商环境
22.6%的受访者希望加强消费新业态的监管,拓宽维权渠道、规范售后服务等。建议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售后服务,简化退换货流程,保障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完善消费维权机制,拓展消费维权渠道,提高投诉处理效率,营造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25.7%的受访者希望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发展环境。主动适应新业态发展特点,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在严守安全底线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加快制定直播电商等领域的标准和服务规范等,营造放心经营、有规可依的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