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阳光体育”广受认可 体教融合仍需持续加力
加强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是夯实体育强国根基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了解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及体教融合状况,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7月份对中山78名中小学生、85名中小学生家长、32名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共195人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山体教融合发展状况良好,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满意度、认可度高,“双减”政策也在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体教融合仍面临社会氛围不够浓厚、体育设施配备不足、评价机制有待改进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大体教融合力度,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一、体教融合发展状况良好
(一)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较好
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调研所涉及的学校均能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校每天还至少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学生平均每周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66.7%几乎每天都进行运动,19.2%每周运动3—4次;近八成受访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的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41.0%每次30—60分钟,37.1%每次运动60分钟以上。中山某初中体育老师表示,班级每周有三节体育课,每天有60分钟的运动时间(早上大课间30分钟和课后运动30分钟),同时学校体育项目丰富,不仅有体育周、篮球周、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和赛事,还有特色体育项目棒球,在省运动会上曾获优异成绩,“阳光”下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展现成果。
(二)体教融合积极意义广受认可
体教融合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把基础教育引向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正确轨道。近九成受访者认可体教融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53.9%的受访者认为作用非常大,35.4%认为作用比较大。同时,对于推进体教融合,家长的配合程度也较高。50.0%的受访者表示家长非常配合体教融合,31.3%比较配合,侧面反映出家长对体教融合的认可和肯定。对于开足开齐体育课,受访者也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可多选的情况下,64.6%的受访者认为体育锻炼可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为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55.4%认为体育锻炼可提高智力水平、促进大脑发育改善大脑功能;53.3%认为体育锻炼可更好地促进文化课学习。中山某初中体育老师表示,体教融合可以全方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体育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某小学老师也表示,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其运动能力发展,体教融合能够为学生提高更多的锻炼平台和机会,让高水平学生或特色项目学生有更多参赛机会,有助于发现和培育体育人才。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获肯定
近年来,全市中小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广泛开展特色体育项目,通过课堂、大课间、兴趣班及课后托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从调研情况来看,学校开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项目丰富,受访教师表示开设课程包括体操(100%)、田径(90.6%)、篮球(84.3%)、足球(75.0%)、羽毛球(53.1%)、乒乓球(46.8%)、跳绳(37.5%)等多种项目,81.3%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开设了特色体育项目,包括花样跳绳、健美操、特色课间操、棒球、定向越野、武术等多种课程。同时,受访者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满意度较高。超八成(84.4%)受访者对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和安排情况评价满意,超九成(90.3%)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组织与评价效果满意,分别有87.7%、89.8%、86.2%对学校体育器材、体育教学场地配备、体育健康教材资源表示满意。近八成(78.5%)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竞赛融合很好,互相促进。
(四)“双减”后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有所增加
“双减”政策实施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们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随之增加。47.4%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加,51.2%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外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加。中山某小学老师表示,“双减”政策能够给学生提供体育活动的平台,让本来放学没有时间带孩子运动的家长可以在课后服务期间由第三方老师带孩子进行体育运动。中山市某学校初二年级学生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平均每天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加,所在学校每周开设3节的体育课,体育课数量安排适中,平均每周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 3—4次,每次参加运动的时间30—60分钟,可以达到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竞赛融合、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
二、体教融合发展仍需加力
(一)体教融合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调研发现,31.3%的受访者认为制约学校深化体教融合的主要因素是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可见,社会氛围不足对学生体育锻炼造成一定影响。从学生角度来看,部分学生日常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不高,31.4%的受访学生表示参与兴趣不够。中山某小学学生反映,体育课内容比较单调,多是传统的队列队形、跑步、跳绳、篮球、足球等活动,且容易被其他课程占用,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行动。从家长角度来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9.4%的受访家长认为体育锻炼占用时间多,有可能影响文化课学习,18.8%表示担心体育锻炼强度大,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可见,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心存顾虑和担心,一方面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越来越受认可,另一方面,考试升学压力和孩子身体健康的顾虑又让家长陷入矛盾心理。中山某初中体育老师表示,目前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体育课程要以中考考试项目为主,能保证体育中考成绩优秀即可,不愿再花时间在其他体育运动上,这一定程度制约了学校深化体教融合。
(二)学校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体育场地、器械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保障。分别有38.0%和25.6%的受访者认为制约学校深化体教融合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设施匮乏。13.8%的受访者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材资源评价一般或不丰富,12.3%对学校体育器材情况评价一般或不满意,10.2%对学校体育教学场地配备评价一般或不满意。有家长在访谈中反映,其孩子所在的学校只配备了非标准塑胶跑道的田径场、篮球场,没有足球场、游泳馆、羽毛球场等场地。该学校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加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等设施,体育教学场地却升级不足,导致学生活动空间不足、体育教学内容受限。如游泳课,学生需自己自行寻找场地练习,家长录制游泳视频后发给老师检查,这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诸多不便。有初中学生反映,其就读的中学有1500名学生,但学校只有3个篮球场和1条跑道,没有足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也没有室内体育场馆,天气变化时很难保证学生锻炼的时间和质量。也有体育老师反映,体育教学场地不够用,需老师在课前商量好场地的分配和使用,不然很难满足同一时间多个班级上体育课的需求,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三)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在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对考试分数更加关注,体教融合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对于制约学校深化体教融合的主要因素,35.9%的受访者认为是体育人才培养制度的不完善,25.1%认为是当前教育评价体制限制,33.3%认为重视程度不够。据受访者反映,学校和家庭受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希望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文化知识学习上,越是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越重,越是难有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受目前学校考核与评价机制影响,体育教学往往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体育老师在教师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方面相对处于劣势;部分学校更加重视少数学生的高水平运动,对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三、推进体教融合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健康理念
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宣传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相关职能部门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制作图解、微视频等宣传产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宣传健康知识,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学校可根据本校特色课程或特色体育项目,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体育精神等元素融入学校体育活动中,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采取锻炼打卡、积分奖励的方式,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多方联动发力,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配合、家庭支持的联动机制,营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结合地方、学校实际情况,主动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设施,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大对薄弱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补给力度,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安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加强社会体育组织与学校之间合作,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体教融合的动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帮助解决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助力体教融合发展。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和场地、器材设备支持,充分利用校园外的场馆、设施,补齐体育设施供给短板,为学生提供配置更加优质、更加全面、更加广泛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竞赛和表演等活动。
(三)加强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育评价体系
一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拓宽课程内容,将健康教育、健身知识、生物理论等相关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将武术、射箭、舞龙舞狮、棒球、特色健美操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或当地特色项目、优势项目融入体育教育中,丰富体育锻炼的内容,让孩子在阳光下参与锻炼、享受运动,体验运动乐趣。二是深化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相关政策,通过多元评价体系,为有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三是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体育教师作为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引导者和创造者,在促进体育教师发展体系中,也应把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拓展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推进体育教师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科学化、合理化,完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推动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体育参与度提高,引导体育教学回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正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