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使用整体良好 四方面问题需持续关注——中山青少年网络环境和网络使用情况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05 13:56: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为深入了解当前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情况、接触使用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情况以及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影响情况,2023年6月,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走访中山市教体、网信办、公安等部门,选取小学5—6年级、初中、高中有上网经历的202名学生及276名家长开展了青少年网络环境和网络使用情况专题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使用整体状况良好,但青少年网络素养待进一步提升、家长带动督促作用待进一步强化、网络平台防护效能待进一步发挥、网络环境待进一步优化,保驾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还需多方协同、齐抓共管。

  一、青少年网络使用及网络环境现状
  (一)互联网普及率高,首次触网时间较早
  调研显示,95.3%的学生有上网经历;第一次“触”网时间在小学以前的占18.3%,在小学阶段的占74.8%,在初中阶段的占5.4%,在高中阶段的仅占1.5%。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较多的低龄青少年加入到“网民”行列。
  (二)上网媒介以手机为主,高中阶段前的上网时长得到合理控制
  在上网媒介方面,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88.1%的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如手机、智能手表、各种电脑等设备),可多选的情况下,上网的主要方式为通过自己手机的占77.2%、通过父母手机的占32.2%、通过平板电脑的占25.2%、通过台式电脑的占19.3%、通过笔记本电脑的占15.3%,还有部分通过智能手表等上网。
  在上网时长方面,周一至周五,不上网的小学生(5—6年级)占31.2%,42.9%、16.9%的小学生上网时长为30分钟以内和30分钟—1小时,时长超过1小时的占9.0%;不上网的初中生占64.7%,17.6%、11.8%的初中生上网时长为30分钟以内和30分钟—1小时,时长超过1小时的占5.9%;不上网的高中生占45.1%,11.0%、6.6%、13.2%、13.2%的高中学上网时长分别为30分钟以内、30分钟—1小时,1—2小时和2—3小时,时长超过3小时的占10.9%。周末,小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30分钟以内、30分钟—1小时、1—2小时的占比较多,分别为24.7%、27.3%和29.9%,时长在2小时—5小时的占14.3%;初中生每天上网时长在30分钟—1小时、1—2小时、2—3小时的占比较多,分别为17.6%、26.5%和26.5%,时长在3小时以上的占5.8%;高中生每天上网时长在1—2小时、2—3小时、3—5小时的占比较多,分别为20.9%、24.2%和27.5%,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占17.6%。数据显示,初中阶段以前的学生上网时长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高中生对网络的需求渐增,对上网时长把握不够,上网时间略有增加。
  (三)上网内容多样化,主要目的为学习和解压
  调研显示,在多选的情况下,受访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学习(上网课、查找学习资料等)、搜索信息等学习求知类的占比较高,分别为80.7%和51.5%,聊天交友、听歌听电台、玩游戏、看短视频等娱乐解压类的占比分别为56.9%、52.0%、43.6%和30.7%。
  青少年看短视频、直播和玩网络游戏是当前较受关注的上网内容。调研显示,83.7%的学生表示有观看短视频、直播,可多选情况下,观看的原因主要是缓解学习压力(72.8%)、对视频内容感兴趣(60.4%)和学习更多知识(48.5%);经常看的短视频、直播类型为休闲类(55.0%)、搞笑类(47.9%)、游戏类(34.3%)、学习类(30.2%)以及体育类(30.2%)。对于网络游戏,一直在玩和近期(近三个月)开始玩的青少年网民占39.1%,以前玩过、现在不玩的占38.1%,从来没玩过的占22.8%。可多选情况下,玩游戏的主要原因是缓解学习压力(69.9%)、无聊空虚打发时间(33.3%);游戏类型以战略游戏(39.7%)、射击游戏(30.1%)、休闲益智类游戏(26.3%)为主。
  (四)父母严格监督,孩子网络沉迷度不高
  1.大部分家长能有效监管孩子上网行为
  调研显示,23.8%学生表示父母严格限制上网时间,64.4%表示有所限制,表示不限制的占11.8%。29.7%的学生表示父母会经常监督上网干什么,56.9%表示是偶尔监督,表示不监督的占13.4%。对于看短视频、直播,可多选情况下,7.1%的学生表示父母会严格禁止,75.7%表示会限定观看时长,41.4%表示会限定观看内容,表示完全不限制的占17.8%。76.7%的家长表示了解孩子看短视频、直播的内容。对于玩网络游戏,10.3%的学生表示父母会严格禁止,78.8%表示会限定观看时长,37.2%表示会限定观看内容,表示完全不限制的占11.5%。71.1%的家长表示了解孩子所玩的游戏。大部分家长认为青少年使用网络是需要管理的。网络是把双刃剑,带来学习生活上的便利,也附带了一些学生难以分辨的信息,适度控制使用网络时间,限制网络使用内容,是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有效保护。
  2.青少年网络沉迷度不高
  调研显示,51.0%的学生表示不太依赖网络,8.4%表示完全不依赖;表示非常依赖和比较依赖的分别占5.9%和34.7%,其中,“比较依赖”的人群大多为高中生,占比达70.0%。高中生通过上网查找学习资料、收集信息、放松减压的需求较大,对网络相关功能的使用有所依重,如何以适当转移的方式来减少其网络依赖,值得思考。
  对于短视频、直播,表示上课时从不或偶尔会想起短视频、直播内容的学生占53.8%和39.1%,从不或偶尔和同学们讨论短视频、直播(比如短视频、直播用语奥利给、网红舞蹈社会摇和网络爆红歌曲等)的占33.7%和62.1%,从不或偶尔模仿短视频、直播内容的占55.0%和40.2%,从不或偶尔崇拜网络短视频、直播中的网红的占80.5%和16.0%。对于网络游戏,表示从不或偶尔因为玩网游放弃体育锻炼的学生占78.8%和18.6%,从不或偶尔因为玩网游减少与朋友外出的占82.1%和14.1%,从不或偶尔因为玩网游导致睡眠不足的占73.1%和19.9%。60.3%的学生不会为了在限制时间外玩游戏去寻找其他办法,31.4%偶尔尝试,仅8.3%经常会。
  3.网游防沉迷新规受认可
  2021年8月,国家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新规,针对部分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从家长层面来看,49.3%的家长对此表示非常赞同,45.7%表示比较赞同,表示不太赞同或非常不赞同的占5.0%。18.4%的家长认为该项新规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的效果很好,42.6%认为效果较好,35.9%认为效果一般,仅3.1%认为没有效果。从学生层面来看,较多学生认为国家网游防沉迷新规发布后对自身以积极影响为主,可多选的情况下,55.7%的学生表示玩游戏时间缩短,40.0%表示运动、艺术等兴趣爱好增加,28.6%表示注意力更加集中。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从正面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对助力青少年防网络沉迷起到较大的作用。
  (五)网络文化认知良好,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较强
  在网络文化认知方面,对于是否会模仿网上的行为或说话方式,49.0%的学生表示偶尔使用,41.1%表示见过但不模仿,7.9%表示没见过,2.0%表示经常模仿。对于“饭圈文化”“祖安文化”等网络文化,33.2%的学生认为这些属于正常小众文化,未参与过相关活动;14.9%表示认为这些不良文化,应加大力度治理;45.5%表示不了解;仅6.4%表示属于正常小众文化,且参与过相关活动。
  在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方面,可多选情况下,受访学生表示接受网络安全防范教育的途径为:学校组织过相关班会或讲座等(88.6%)、家长提醒过(82.2%)、自发意识到该问题(54.5%)、朋友同学相互提醒(42.1%),仅1.0%表示没接受过教育。受访学生表示上网过程中主要考虑过的网络安全防范问题为:注意识别网络诈骗(85.1%)、避免在社交网站发布个人信息(72.8%)、对不良信息进行举报(37.1%)以及警惕恶意软件(28.2%)。表示从不或偶尔在短视频、直播平台打赏主播的学生占91.1%和6.5%。
  二、四方面问题需关注
  (一)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研显示,30.7%、33.3%的青少年因无聊空虚打发时间而看短视频、直播和玩网络游戏;23.6%爱看明星类短视频、直播,如明星采访、影视剧剪辑、粉丝应援等;28.2%、26.3%由于“赢了有成就感”、“同学朋友都在玩”而迷上网络游戏;23.7%为玩网络游戏充过值;在玩网络游戏中,21.1%会因玩得不好心情沮丧,13.6%会把对方拉入黑名单,9.6%会通过录入汉字、字母或符号骂人。某家长反映,家中13岁的孩子长期沉迷网络游戏,老师及家长反复教育,但累教不改,更拖累学习,父母深感无计可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当前青少年普遍的“数字年龄”较长,他们好奇心强但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信息未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部分青少年由于生活单调、内心孤独、跟风趋同等原因,容易迷失在虚拟网络世界中难以自拔。树立青少年正面的网络认知、全面提升其网络素养仍需时日。
  (二)家长正向示范督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调研显示,与父母、兄弟姐妹居住在一起的学生居多,23.7%的学生表示父母会经常看短视频、直播,69.8%表示父母偶尔会看;26.9%的学生表示父母会经常玩或偶尔玩网络游戏;57.3%的家长对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用语(如“栓Q”“慌得一批”“你个老六” 等)不支持也不反对,53.6%的家长对青少年模仿网上的行为或说话方式不支持也不反对。父母作为孩子长期接触交流的身边人,意识观念、行为举止对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父母只有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并掌握良好的指导沟通技巧,才能有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同时,调研显示,家长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上网时间限制程度不同,小学阶段严格限制、有所限制、不限制的家长分别占44.2%、53.25%、2.6%,初中阶段各项占比分别为26.5%、73.5%和0.0%,高中阶段则为5.5%、70.3%、24.2%,而本次调研也显示,高中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小学生、初中生高。由此可见,不少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其监督的态度由“严控”转为“放松”,但部分孩子未必能做好自控。对高年级青少年的关注沟通、关心引导需引起重视。
  (三)网络平台防护效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调研显示,35.1%的家长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短视频、直播平台设置的青少年模式;40.0%没体验过该模式,体验过该模式的家长中,27.1%认为该模式基本没用或完全没用。13.6%的学生则反映通常使用的短视频、直播平台中,少部分设有青少年模式,18.3%反映基本都没有,2.4%表示不清楚。自各大主流网络平台“防沉迷”系统上线,一定程度抑制了青少年游戏沉迷现象,但仍存在规避技术限制的可能性、部分非主流小网站“防沉迷”设置较隐蔽或未设置、青少年模式下网页内容枯燥乏味等情况,使网络防护效果打折扣。某家长反映,家中上初一的儿子使用父母的手机上网,看到“青少年模式”的提示窗口弹出,会拒绝进入,因为该模式下的内容过于简单,根本满足不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群众对完善“青少年模式”、提升网络平台防护效能等还有更高期待。
  (四)整体网络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调研显示,43.1%的家长表示孩子在上网过程遇到过不良或负面信息;在遇到过不良或负面信息的学生中,分别有66.1%、37.4%、36.5%的学生表示遇到过淫秽色情类低俗类、暴力犯罪等教唆类、诋毁传统文化或历史人物类的不良或负面信息;24.3%的学生表示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网络暴力,主要为遭到过侮辱或谩骂、遭到过恶意骚扰和个人信息未经允许被泄露;当遇到侵害自身的网络不法行为,30.2%青示每次遇到都会进行维权或举报,39.6%表示偶尔会,15.1%表示觉得没啥用没有维权或举报,15.1%表示不知道有何途径。某家长认为,网络上负面的新闻密集发布,容易引发恐忧,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某传媒企业认为,当前网络上为博取大众眼球而发布的无意义信息较多,无营养的噱头性短视频泛滥,对自制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价值观取向、行为习惯形成影响较大,而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旦遇到网络侵害,容易成为不良网络环境的主要受害群体。
  可多选的情况下,81.5%的家长认为国家在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方面应主要及时清除不良的网络文化和信息,67.4%认为应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行为,50.7%认为应宣传发布更多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和信息,36.2%应加强对网站、APP平台广告弹窗管理。
  三、几点建议
  保证青少年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使用网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政府监管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强化青少年网络环境净化,促进各项制度、规范性文件更加完善,出台明晰的、可执行的标准细则,并明确网络保护的责任主体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推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强化各部门协调联动。当前,针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网络环境净化、防止网络沉迷等领域分别由网信、公安、工信、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场监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进行监管,分别对意识形态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网络信息巡查、线下企业执法等开展相关业务,部门间的联动协调、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健全,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的紧密程度有待提升,监管合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共同打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
  (二)强化行业责任
  一是行业要提高网络防护认识,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建立自律机制,严格审核机制,如把牢青少年网络入口关,严格身份验证系统,通过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措施为青少年构建绿色屏障;完善青少年游戏防沉迷系统,及时修补漏洞,防止各项保护措施形同虚设;完善平台审核机制,健全平台内部举报机制,减少不良信息进入青少年视野,净化平台生态,把青少年的网络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向全社会展现行业诚信和责任担当。二是运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主动推送更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容。坚持需求导向,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精细化需求,为青少年提供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内容,提供更优质的、有特色的服务,这样青少年才愿意主动进入“青少年模式”。三是利用技术优势主动研判未成年人可能遇到的网络风险并及时做出预警,在发生风险之前用技术对青少年进行精准化保护,为青少年提供友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三)家校携手合作
  1.强化家庭是第一课堂的责任意识
  一是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家长的教育素养,把提升网络素养作为家长学习的重要内容,使家长的网络素养跟上青少年网络教育需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教育培训等途径,使家长不仅知网懂网还要知娃懂娃,在家庭为青少筑牢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以身作则,带头不做“低头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提倡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规则,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建立健康合理的家庭网络使用环境。三是家长多陪伴孩子,给予足够的关心。加强与孩子沟通,特别是高年级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心理变化,引导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会孩子采取正确的途径释放压力、调整不良情绪。四是带领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如徒步远足、郊游露营,一起品尝美食、挑选衣服等,培养阳光积极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营造舒适的家庭教育和网络使用环境。
  2.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一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平衡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定期开展网络游戏警示教育,发挥典型案例的震慑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二是在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进一步增加主动预防风险和主动自我保护的教育,使学生知行合一,既具备安全知识又具备安全防御能力。三是多开展实践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学校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成长,在活动中增强凝聚力,释放压力,提升自身素质。引导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体育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劳逸结合,合理宣泄,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增强自身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