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促体育锻炼“提质” 体教融合深入发展仍需加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9 18:10: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2020年8月,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又为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了有力促进。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及对体教融合的评价,在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运动日)来临之际,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对中山221名中小学生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体教融合积极意义更获认可,中山体教融合发展状况良好,深度融合发展尚存薄弱环节:体育锻炼氛围需进一步强化,学生锻炼兴趣需进一步提升,资金场地存在短板,评价机制尚需完善,人才培养仍需加力。建议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社区学校体育设施配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育评价体系。

  一、体教融合发展状况良好

  (一)体教融合积极意义获认可

  教体融合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把基础教育引向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正确轨道。超八成受访学生认可体教融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52.5%的受访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33.9%认为作用比较大。受访学生对于开设体育课的目的认识很明晰:74.2%的受访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64.3%认为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奠定终身体育意识,此外,是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48.4%);发扬体育精神,提升体育品德,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37.1%);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37.1%);发现和培育体育人才(16.3%)。受访学生认为加强体育锻炼益处多多: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为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67.0%);可提高智力水平、促进大脑发育改善大脑功能(57.9%);增强体质(56.6%);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49.8%);锤炼意志(48.9%);更好地促进文化课学习(44.8%);健全人格(42.5%)。

  (二)“双减”后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增加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们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学生们能够增加时间参加一些校内、校外体育实践活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升温。受访学生每天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有所增加,时间较大幅增加(15分钟以上)占37.1%,时间小幅增加(15分钟以内)占22.2%,基本不变占37.6%。近八成受访学生对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安排表示满意,26.2%非常满意,49.8%比较满意。从学生类别来看,初中生的满意度高于高中生10.1个百分点,83.9%受访初中生对所在学校的体育课程安排表示满意,而73.8%高中生对此满意。体育课程在中考地位的提升,转变学校、老师、家长对该课程的态度,确保了学生的锻炼时间,促进学生的体质逐步提高。目前,中山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成绩满分为50分,计入高中录取投档总分。由于初中体育科目成绩对升学考试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课程均比较重视。初中生平均每天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半个小时以上占比为69.6%,高中F生的占比为47.7%。初中生平均每天在校外的体育活动时间半个小时以上占比为48.2%,高中生的占比为33.8%,无论在校内外,初中生体育活动时间均比高中生多,在中考当中提升体育分值的导向作用较为显著。

  (三)“双减”促进校园体育活动“提质”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以青少年体育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把体育教育和提高学生体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44.3%的受访学生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内开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25.8%反映学校进一步优化体育运动场地设施;23.1%认为学校进一步科学规划了文化课与体育课程;22.6%认为学校增加了体育课程方面的经费投入。

  受访学生表示学校开展了多项体育与健康课程,包括篮球(73.3%)、跳绳(67.0%)、田径(66.5%)、足球(52.0%)、羽毛球(42.5%)、乒乓球(38.5%)等;学校配备多项体育教学场地,包括篮球场(89.1%)、田径场(80.5%)、足球场(72.4%)、乒乓球场(56.1%)、羽毛球球场(45.7%)、游泳池(19.9%)等。受访学生表示最希望学校开办的体育课程,前三位包括游泳(34.4%)、羽毛球(28.5%)、武术(24.0%),游泳列入中考体育必考选项,考生要在长跑和游泳两个项目中选一项参加考试, 游泳的重要程度明显提升。将游泳纳入中考还需要多方面去完善,如场地、教练等保障供给,特别是乡镇学校有游泳池的比例不高,需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让学生具备日常练习的条件。受访的学生中,超八成认为学校能配备相应的体育器材,30.3%认为非常充足,52.9%表示能满足上课需求;超七成对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材资源表示满意,33.9%认为丰富且多元化,37.1%认为比较丰富。

  二、体教融合发展尚存不足

  (一)学生锻炼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受访学生表示家庭和社会的体育锻炼氛围对学生的健身意识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到位,日常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不高。34.8%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制约学校深化体教融合;36.2%的学生认为参与兴趣不够,影响体教融合效果。访谈中,5.4%的受访学生尚不满意学校体育课程安排,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体育课内容单调,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积极性,体育课设置不足,体育课被其他课程占用,以及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受访学生希望体育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快乐、新鲜的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氛围、形式得到改变。更多专业的体育老师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合理应用趣味性教学传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体育课堂带来活力,让学生都有参与感、成就感,促使学生爱上体育课。

  (二)资金和场地存在一定短板

  33.0%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各界对教体融合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分别有26.2%和25.8%认为资金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设施匮乏制约体教融合发展;24.9%校外体育资源利用度不足。

  超过一成受访学生认为学校还需增加相应的体育器材配备,14.0%认为学校目前的体育器材勉强够用,存在短缺;2.7%认为非常短缺。受访学生反映有的学校体育设备不够完善,有的学校用地面积太小和资金有限,无法配备良好的体育场所和设备。乡镇学校的体育设备短缺情况比城区学校严重,22.2%的受访乡镇学校学生反映学校体育器材存在短缺现象,比城区学校高9.9个百分点。23.1%的受访学生认为缺少课程实施指导,制约体教融合的深化。受访的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教材资源还需优化,26.2%认为一般,1.8%认为不太丰富,0.9%表示不丰富甚至缺乏。

  (三)教育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22.6%的受访学生认为体育人才培养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体教融合发展;15.4%的学生认为当前教育评价体制限制削弱了体教融合推动力。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难以避免教育功利化,需要改革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走出“唯升学率”“唯分数”的误区,引导体育教学回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正轨。19.5%的受访学生担心自己因参与体育锻炼而占用文化课学习时间,影响文化课成绩;14.0%担心体育锻炼强度大,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21.7%的受访学生认为缺少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制约体教融合的发展。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体教融合理念的贯彻状况与实施效果。当前,各阶段学校运动队数量庞大、项目繁多、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定位单一、不清晰,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通过各阶段学校运动队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体教融合效果也难以最大程度实现。

  三、推进体教融合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社区学校体育设施配备

  一是继续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求,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社区、小区公共体育设施,合理布局居民“家门口”的体育设施,着力健全覆盖农村、社区体育站(点)、全民健身指导站、文体活动站以及晨晚练点,逐步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基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传递正能量,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结合地方、学校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力支持,上足、上好体育课,使中小学生掌握一两门体育技能,长期锻炼,终身受益。条件好的城区中小学可以大力推广足球、篮球、游泳、乒乓球球及地方特色运动等项目,条件一般的乡村学校可以开设跳绳、跑步、武术等项目,真正做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二)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育评价体系

  一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多元评价体系,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避免使用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和配置教育资源。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相关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二是拓展和丰富体育锻炼内容,形成激励体育锻炼的机制。以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锻造坚强体魄、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拓展和丰富体育锻炼内容,通过形式创新进一步提升体育锻炼的乐趣,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勤奋锻炼当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