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触网普遍 安全意识较高 “三力”不足潜藏风险需关注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9 18:02: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世界不再是虚拟国度,而是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世界的安全以及秩序影响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小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但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还不够强,更易受不良信息的侵害。为了解中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网络现状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在第2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对中山市内8所中小学以及195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受访中小学生触网普遍,上网内容多元化,安全意识总体较高,但由于风险识别力、行为自制力、法治习惯养成力等限制,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建议丰富授课形式、促进家校合作以及加强维权实践教育,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促进网络安全教育成果转化,保障中小学生上网安全。

  一、上网频次高,内容多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70.4%的互联网普及率。

  本次访谈数据显示,超七成受访中小学生每周都上网,50.8%每周平均上网两到三次左右,25.6%几乎每天都上网,23.6%每周不会超过一次。

                              

  近三成每次上网时长一小时以上。41.0%受访中小学生每次上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30.3%半个小时以下,16.9%一到两个小时,11.8%两个小时以上。

                                  

  对于上网的内容,可多选情况下,48.7%受访中小学生查资料,41.0%听音乐,32.3%刷抖音、微博,29.2%学习、兴趣班,24.6%玩网络游戏,23.6%看新闻,23.1%交友聊天,15.4%看电影,15.4%网上购物,6.2%看小说,1.5%收发邮件,1.5%选择其他。可见中小学生上网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网络安全教育见成效,安全意识总体较高

  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受访的中小学校表示采取了多样形式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丰富学生网络安全知识,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切实增强网络文明素养。可多选情况下,87.7%受访中小学生获得网络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来源学校教育,73.9%来源父母教导。对于学校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的体验感受,64.1%受访中小学生认为非常实用,32.3%认为比较实用;对于学校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的评价,63.6%表示非常有帮助,24.6%表示比较有帮助。

                                   

  通过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安全教育,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总体较高。调研显示,受访中小学生对上网潜藏的危害已形成一定认知。关于上网对自己的不好之处,可多选情况下,80.5%受访中小学生选择对眼睛不好,会降低视力;79.0%选择容易上瘾,影响休息和学习;33.3%选择网上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导致个人道德行为失范;31.8%选择网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错误引导或伤害自己;19.5%选择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

  对于会否把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学校名称或者电话号码、照片等个人资料告诉网友或提供到聊天室等公共讨论区,82.5%受访中小学生选择坚决不透露;对于网友邀请见面,60.5%受访中小学生选择坚决不去,27.7%选择和家长商量后再决定;对于上网课期间,弹出内容为:“某某同学你好,我是你的班主任,请点击链接,查阅你开学以来的个人表现和学习报告”的带有网页链接短信, 88.2%受访中小学生选择先打电话向老师核实后再决定要不要点开。

  受访中小学生掌握了一些保障上网安全的技能。79.0%受访中小学生尽量不在互联网留下个人信息;73.9%不随意扫二维码;72.3%不轻易点开来路不明的网络链接;60.5%不安装非正规渠道下载的手机APP;59.5%不参加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商业推广活动;58.0%经常修改密码,并且提升密码复杂程度;46.7%手动设置手机APP权限,严格限定摄像头、通讯录等访问权限。

  三、“三力”所限导致潜在风险需关注

  (一)风险识别力仍待进一步提升

  在实际生活中,不法分子通过发布带有病毒的邮件、链接,以个人信息为引子、通过网络交友套取他人信任或者赠送话费、流量以及积分等诱导他人进入圈套,具有较强隐蔽性和迷惑性。访谈数据显示,部分中小学生对其风险认识不足。如:对于熟悉网友的询问,15.4%受访中小学生选择会把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学校名称或者电话号码、照片等个人资料告诉网友;对于网友邀约,10.8%选择根据与网友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决定、有可能回去,1.0%选择当然要出去玩儿。中小学生普遍涉世未深,容易被不法分子套取信任,对网友透露个人信息甚至应邀见面,风险很大。

  对于来历不明的网页、电子邮件链接或附件,15.4%选择如果显示的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就打开,不感兴趣的不打开,2.6%选择好奇,马上打开。对于上网课期间,弹出疑似班主任发来的带有网页链接、包含学生姓名的短信,7.7%选择都知道我的名字一定要点开看,4.1%选择直接点开。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并以个人信息为引子诱导他人落入圈套是常见的手段,打开该链接,潜在的风险无法估量。

  对于手机收到某信息称点击某网站链接便可免费获取300M流量,34.9%选择点击该网址浏览试探一下,但要小心不要泄露自己个人信息;6.2%选择先确认该短信是否来源于权威电信部门,非官方信息不要相信;2.1%选择按照手机短信内容操作,以获得该免费流量。不法分子常常以赠送话费、流量或者积分等优惠为幌子行骗。面对这些小恩小惠,加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中小学生容易落入圈套。访谈家长冼女士表示孩子网络安全意识一般,曾经在微信上被诈骗,以赚钱为由哄她转账到指定账户,损失50元左右,被家长及时发现而制止。

  (二)行为自制力仍待进一步提升

  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程序等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过滤不良信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便于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调研显示,38.0%的受访中小学生表示不会按照网络提示切换为“未成年模式”,另有14.9%表示曾通过借用家人身份信息等方式方法规避未成年人上网限制。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不足,造成了网络监管的漏洞。近四成受访中小学生表示偶尔或者经常模仿网络上的某些言语或者行为。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受访家长反映孩子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弹出,有些博主、主播等为了博取流量,行为乖张、不顾后果,有些中小学生自觉性不足,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三)法治习惯养成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于在转载、发送或者引用网络信息时,是否会考虑其真实性,81.5%受访中小学生选择“是”,18.5%选择“否”。9.7%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上转载发布谣言、无端攻击他人或者诈骗等不当行为,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5.6%的受访学生表示如果遭遇网络诈骗或者网络暴力,不知道如何处理。部分中小学生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自主判断不足,良好的法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有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触碰法律红线,或者坠入网络陷阱,上当受骗。

  四、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教育成效

  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培养良好的判断力、自制力以及法治习惯,需学校、家长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发力,通过丰富授课形式、促进家校合作以及引入维权实践教育,促进网络安全教育成果的转化利用。

  (一)丰富授课形式

  在网络安全教育中引入案例分享、组建互助小组,引起学生的共情心理能有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引导遭遇网络陷阱的学生或者家长现身说法,让学生体会到网络陷阱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不仅能有效提升课程吸引力,还能设身处地地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组建互助小组,由具备一定信息网络安全技能的家长或者学生担任小组长,近距离教授网络安全防范技能,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网络安全技能操作注入温度。

  (二)促进家校合作

  调研显示,学校教育以及父母教导是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来源。受访中小学表示学生上网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家里,在家庭中网络安全教育容易受忽视,部分家长安全意识薄弱、未能有效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上网行为的引导,而且受限于家长个体的网络安全技能专业水平,部分家长会陷入“想管也管不了”的困境。访谈家长萧先生表示自己会通过在路由器设置限制登录的网址,将个别不适合孩子浏览的游戏和购物网址进行过滤,使其无法正常登录,效果很明显、直接,但修改、设置比较麻烦,如需登录购物网站时要进行一番修改,对于没有一定网络专业技能的家长来说,难以操作。家长应积极加入到网络安全教育中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良好网络素养,主动了解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做好配合工作。为避免因自身网络安全防范技能专业水平不足而陷入“想管而不能管”的困境,家长应积极主动学习有关知识,学校也应该对家长增设培训课程,教授便捷、简易的防范技能。

  (三)加强维权实践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网络犯罪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网络警察在案件追查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在海量的数据中抽丝剥茧、调查取证,组织相关部门对中小学生开展维权实践教育,提升其收集证据、提供线索的能力,帮助其掌握投诉举报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维权主体责任,不仅能有效配合网络警察开展案件侦查,切实提高办案效率,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力以及自制力,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