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养老需求和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3 16:59: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了解中山老人生活状况、养老需求及养老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养老保障工作下一步的着力点,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于6—7月调研中山市卫健局、民政局,并对254位市民(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117位)进行访谈。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中山养老基本情况

  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2.5亿人,占总人口的18.1%。中山市2019年底户籍人口182.9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29.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5.9%,老人养老和健康服务刚性需求非常大,对全市构建养老及健康服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养老及卫生机构情况

  中山现有养老机构22家,其中镇级敬老院19家,公办民营市级养老机构1家,纯民营养老机构2家。各类养老机构共向社会提供床位4642张,从业人员816人。各镇(区)建立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家,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76个,全市常住人口中65周岁及以上老人等主要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6.7%,为16万名老人提供建立健康档案服务,并每年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18年底,全市24个镇(区)已经在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为包括老人在内的重点人群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为老人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健康指导。

  (二)社区养老服务情况

  目前,中山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90家,每个镇(区)至少有1家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配置工作人员292人。其中社工220人,医疗康复师21人,居家养老护理人员49人,专业心理咨询师2人。2020年,计划新增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7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90家,实现城镇社区居家服务中心(站)100%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超过60%。

  (三)医养结合情况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指以各级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为服务主体,以老人为服务对象,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社会交往等为主要内容,依照老人病情发展的现实状况,灵活地提供急救服务和技术帮扶,集养老、医疗、康复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中山3家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置医务室或康复医院,19家公办养老机构均与就近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医疗合作协议,为机构内老人提供健康监测和定期巡诊、义诊。2019年将特定老人设置家庭病床工作纳入中山市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安宁疗护服务成为国家级试点城市,东凤镇医养融合点入选省医养结合试点,火炬开发区、石岐区、小榄镇、古镇镇、东凤镇等5个镇(区)被列为市级试点。

  二、受访市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一)近六成有养老负担,家庭养老是主要养老方式

  1.近六成受访者有家庭养老负担,少数老人需随时照顾

  调研发现,56.7%的受访者需要赡养老人,有家庭养老负担。在需要赡养老人的受访者中,老人身体健康的占37.8%;健康状况一般,时常生病的占35.8%;有慢性病,需定期吃药和医院检查的占22.1%;仅4.3%的有较重疾病或不能自理,经常或随时需要他人照顾。

  2.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多种方式满足养老需求

  调研显示,67.7%的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可以得到子女日常照顾;29.9%表示分开居住,子女定期探望照看老人;2.4%表示老人基本上无法得到子女照顾,主要因老人身体状况不佳及子女工作忙没时间精力照顾而住进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受访者家里老人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中83.9%是家人照顾方式家庭养老;5.9%是聘请保姆照顾;社区居家养老、其他方式、机构养老、社区日托的占比分别为5.9%、2.4%、1.6%、0.3%。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老人的身体状况占37.8%,经济承受能力占26.4%,本地文化习惯占20.5%,老人的心理占9.4%,时间和精力占5.5%,邻里、朋友的看法占0.4%。

  (二)认可推进医养结合,参与意愿较强

  1.近九成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推进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要条件。从调研情况来看,87.4%的受访者表示有必要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仅有10.6%表示现阶段不需要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0%表示不必要建设此类养老机构。

  2.生活护理和基本医疗服务是主要服务需求

  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期望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提供生活护理和基本医疗服务;期望提供健康指导和康复护理的分别占51.2%和29.5%。此外,分别有33.9%和12.9%的受访者期望提供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

  3.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参与意愿较强

  受访者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参与意愿较强。73.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老人选择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主要是考虑到医疗条件更好占37.6%,基于老人的身体情况占25.8%,照顾老人的时间精力少占18.8%,护工的护理水平较高占16.7%,其他占1.1%。同时,还有26.7%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为老人选择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其中:由于费用较其他养老院高占42.1%;老人身体情况好,不需要占29.1%;不倾向选择机构养老方式占27.2%;1.6%为其他原因。

  三、受访老人生活状况

  (一)居住状况

  1.近八成老人与子女合住

  受访老人中,与子女合住的占76.1%,23.9%是夫妻同住或独居。当问及与子女同住的原因时,5.1%表示为了照顾孙辈,38.4%表示方便子女照顾自己,30.8%表示方便相互照应,0.9%表示需要给无独立房屋的子女提供住房,0.9%是因为其他原因。超过六成的老人满意其居住的环境,20.5%认为很好,45.3%认为比较好,33.3%认为一般,0.9%认为比较差。

  2.不与子女同住老人大多认为需要各自生活空间

  老人没有与子女同住的原因多种多样。36.7%认为儿女应该有自己的生活;30.0%认为自己生活还能自理,无需和子女一起居住;20.0%是因为儿女外出打工;10.0%喜欢有自己的生活空间;3.3%因与子女关系不融洽而没有同住。可以看出,在有子女而没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大部分老人不依赖子女,也不想打扰子女,更希望彼此有各自的生活空间。老人没与子女同住的,其子女探望频率较高,既保留独立空间又保持紧密的感情交流。子女探望频率每周1次以上占72.4%,每月1次以上占20.7%,半年1次以上占6.9%。

  (二)经济状况

  1.超八成老人依靠退休金生活

  82.9%的受访老人主要经济来源是退休金;7.7%主要靠儿女的赡养费;房屋租金、再就业工资等其他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比为9.4%。目前,中山拥有比较完善的退休金养老保障制度,退休金可以让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2.最大支出项目是日常温饱和医疗费用

  受访老人每月最大的支出项目是日常温饱和医疗费用,分别占37.8%和24.8%。可以看出,老人绝大部分收入都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用在提升生活品质方面则比较节省,娱乐休闲或旅游观光消费支出,分别占8.7%和5.1%。

  (三)健康状况

  1.老人普遍关注身体健康状况,主要通过饮食调节

  近六成老人十分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四成表示一般关注。老人平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健康管理:43.0%通过饮食调节,29.4%通过运动,27.1%服用保健品或药品,0.5%运用其他方法。老人在饮食方面根据个人喜好选择:57.3%按照个人喜好选择饮食,22.2%按照健康计划分配,16.2%从经济角度考虑,4.3%按照方便简单方式选择。

  2.九成老人生活能自理,身心健康尤为重要

  受访老人中,65.8%生活能自理而且能照顾他人,26.5%仅能自理,6.8%需要他人适当照顾,0.9%完全需要他人照顾。受访老人中晚年生活中最缺乏的前三位为健康的身体占64.1%,能和自己谈心交流的人占20.6%,金钱占13.7%。

  3.超七成老人有定期体检习惯

  调查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不少老人都有体检习惯。61.5%的受访老人体检频率一年一次,12.0%为两年一次,5.1%为两年以上,但仍有21.4%的受访者从未进行过体检。老人体检时选择社区医疗机构占56.4%,大医院占35.0%,专门的体检机构占6.0%,其他医疗机构占2.6%。

  4.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

  随着老人年龄增大,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受访老人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有以下需求:多选情况下,建立健康档案(24.8%),上门出诊(22.1%),疾病康复指导(20.1%),上门送药(12.6%),医疗知识咨询(12.6%),病人看护服务(9.5%),健康保健教育(8.3%),急救知识讲座(4.3%)。

  (四)精神状况

  1.大部分老人乐观积极少烦恼

  受访老人的精神状况比较健康,总体来说心态积极。76.9%的老人没有出现负面想法,只有9.4%的老人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6.8%感觉生活无趣,4.3%找不到倾诉对象,1.7%觉得自己不合群,0.9%选择其他。老人有心事时的诉说对象多为身边的人,老伴占38.5%,子女占29.0%,老邻居占16.2%,老同事朋友占10.3%,亲戚占2.6%,3.4%表示没有可以诉说的人。手机是老人与外界沟通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平时以打电话发短信传统沟通方式为主,其中:打电话、发短信占38.6%;微信聊天、发朋友圈占23.3%;浏览新闻占21.3%;进行网络购物占1.5%;不会使用微信,希望学习的占7.4%;没有手机占7.9%。近五成老人较少烦恼,心态较为乐观。生活中很少或较少烦恼的占47.0%,一般的占43.6%,较多烦恼的占6.0%,经常感觉烦恼的占3.4%。

  2.娱乐方式比较传统,满意度较高

  在休闲娱乐方面,受访老人平常的休闲方式最多是看报、看书、看电视、听广播占36.4%;其次是闲坐聊天占25.9%;其余依次为饮早茶等休闲活动占12.6%,养花种草占10.1%,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占5.4%,打球等体育活动占4.6%,旅游占4.6%,其他占0.4%。总的来说娱乐方式偏向传统。近六成老人的娱乐时间在2小时以内,其中:1小时以内占21.4%,1—2小时占36.8%,2-3小时占22.2%,3小时以上占19.6%。老人对现在的娱乐活动,非常满意占7.7%,满意占36.8%,一般占53.8%,不满意占1.7%。

  3.积极适应信息化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产生巨大的变革,医院预约挂号、软件约车、外卖下单等应用软件走进人们的生活,给生活增添不少便利,但部分老人也因不会使用软件而受到困扰,能够熟练运用智能手机已成为老人融入现代信息社会的标志。访谈显示,大多数老人活到老、学到老,能够使用微信和孩子、亲戚朋友进行交流。其中:每天交流占27.4%,偶尔交流占43.6%,经常交流占6.8%,几乎不交流占22.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老人与年轻人的数字鸿沟在加大,家庭中晚辈的“数字反哺”将有效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工作仍需继续推进

  中山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医养结合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受限于医保政策,医养结合机构推进工作热情不高;部分镇(区)对老年健康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人财物等投入均不足,力量薄弱,老人健康管理率不高;承担居家养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设施还比较薄弱,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足。调研显示,受访者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了解程度不深。31.1%的受访者从未听说过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51.9%听说过但不是特别了解,15.0%基本了解,只有2.0%十分了解。

  (二)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由社会力量提供的养老服务比例不高,难以满足老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城市。机构养老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存在覆盖率不高、服务项目单一、缺乏长远性等问题。调研显示,对养老机构服务方面,25.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养老机构服务模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48.8%认为不能满足,26.0%表示不了解。对养老机构需要改进方面,36.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养老机需要改善居住环境和医疗条件,并适当增加医护人员;25.6%认为需要提高医疗技术;16.1%认为需要提高照护人员责任心;21.7%表示不了解这方面情况。对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受访者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需要提高(多选),63.0%认为缺少专业化养老服务人员,48.4%认为提供的服务满足不了需求,40.2%认为服务对象覆盖范围小,31.1%认为服务标准不高,1.9%认为服务便捷性不够,3.2%为其他问题。

  (三)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养老负担重

  调研显示,当问及目前的养老生活还存在的问题(多选),被访者表示经济负担重。76.0%表示养老经济负担重;47.6%表示对现有养老政策不了解;43.3%表示老年活动少,生活无聊寂寞;40.6%表示就医便利性差;22.0%表示养老床位不足;11.8%表示无障碍设施少,出行不便。从经济承受能力来看,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的养老机构费用标准为每人每月1001—3000元,其中选择1001—2000元占39.8%、2001—3000元占15.0%,选择3001—4000元占5.5%。此外,选择1000元及以下占37.4%,4001—5000元占1.9%,5000元以上仅占0.4%。

  五、相关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使得传统上依靠子女养老的方式不堪重负,同时,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增多,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亟需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深度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和先进经验,建议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科学统筹:建立各方联动机制

  在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探索五方联动的操作方式,提高孤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失独老人、长期慢性病老人住院报销比例。针对老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国内试点工作,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推出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满足长期或终身领取要求的养老保险产品。

  (二)居家养老:多措并举充实丰富晚年生活

  一方面倡导终身学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核心作用,以社区为主体,开办老人学校,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老人提供活动场所和公益服务,组织开展医疗保健、防骗防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时事政策、传统文化等学习活动,充实退休人员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鼓励参与,发挥余热,提高社会服务意识。老人有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其中大部分身体和精神方面仍然有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有关部门可多组织一些文化、公益、娱乐方面的活动项目,为老人发挥余热创造便利条件。让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享受为社会奉献的快乐,弥补因退休带来的失落感。

  (三)社区养老:整合资源全面发展

  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微型社区养服务中心、参与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举办或运营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就近就便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可通过购置、置换、租赁、收回等方式,将具备条件且长期闲置的厂房、医院、办公用房、培训中心、疗养院等设施,按规定程序,整合改造成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并通过竞争性方式提供给社会力量运营。

  (四)机构养老:强化医保政策支持

  推进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要条件。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依申请纳入定点范围,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入住的参保老人按照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同时,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适度放宽养老机构和护理院中真正需要治疗的老人医保范围,对于失能程度较重、恶性疾病、大病恢复、病情严重且花销较大的老人,可设定一定的医疗保险基金报销比例,切实解决部分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切实为老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

  (五)人才队伍:加大护理人才培养

  培育扩大养老服务队伍,努力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养老服务领域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以专业人员为主体,慈善义工、社工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养老护理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专业人才支持。首先,鼓励医学院校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老年服务管理、康复治疗、老年方向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同时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鼓励相关院校、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或员工培训,培养养老服务管理、老年护理专业从业人员。其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加强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提高“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以及待遇,留住人才。第四,通过宣传引导,鼓励养老志愿服务人员进社区,并做好志愿队伍的管理,以便更好地为老人服务。另外,设立公益岗位,由政府引导,鼓励成立护工公司,招募和培训护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