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条件今非昔比 家庭设备换代升级

来源:住户(农业农村)调查科 发布时间:2020-09-02 09:05: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珠海建立经济特区。40年过去,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珠海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现代滨海花园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实现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

  一、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特区建立以来,珠海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住宅面积从小到大,样式从筒子楼、平房到楼房,产权从公有到私有,拥有住宅数量从一套到多套的变迁。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9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0平方米,比1986年的21.1平方米(注:珠海于1986年开始开展城镇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增长了46.9%。2019年有77.9%的珠海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单元房,其中55.5%居住三居室以上的单元房。住房空间结构能较好地满足家庭居住需求,筒子楼和连片平房等老式住宅基本消失。2019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出租房屋收入2142元,占财产净收入的30.8%,而1986年基本没有人出租房屋。

 

  二、家庭设备不断升级换代

  1980年至今,随着科技发展进步,耐用消费品实现了从“机械”到“接电”再到“触网”的转变,居民的出行、休闲、消费支付等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9年,珠海城镇居民家用器具支出是1986年的6.4倍,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耐用品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用品。2019年珠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64.9辆,交通工具实现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的转变,出行更加便捷。2019年珠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100.2台、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262.5台,文娱消费品从收音机到电视机再到电脑、智能手机,居家休闲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三、城镇居民居住及家庭设备的演变

  (一)80年代:住房产权基本公有,居住条件较为简陋。

  特区成立初期,珠海跟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实行福利分房制度,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租住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公房,居住设施相比70年代有所改善,共用卫生间、厨房、过道的筒子楼已逐渐消失,但居住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6年珠海城镇居民家庭中居住公房的占比为96.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1平方米。

  改革开放前,珠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是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为代表的“老四件”,80年代末“老四件”逐渐被以电视、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新三件”取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9年珠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彩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为112、98和98台,几乎每户居民家庭都拥有“新三件”。

  (二)90年代:公产房房改启动,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执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珠海正式开启住房制度改革,鼓励职工购买公有旧住房,越来越多居民开始拥有产权住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9年,珠海城镇居民拥有产权住房的占比为87.0%,比1989年提高27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9平方米,比1989年多4.0平方米。但当时的房屋设计以满足基本居住需求为主,住房装修较简单,配套设施较落后,大部分小区还未实行物业管理。

  90年代电话机、影碟机、空调等家庭设备开始进入居民家庭,听歌看碟成为不少居民的消遣方式,通信联系开始不再依赖书信传递,一通电话连接千家万户,居家生活也更加舒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珠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影碟机65台、组合音响63台、固定电话100台、空调173台。

  (三)新世纪(2000年至2016年):住房商品化,居住条件全面提升。

  2000年珠海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居民主要通过在商品市场购买住房来解决居住问题,对住所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也催生了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新式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6年珠海城镇居民居住商品房的占比为53.6%,比2002年提高34.6个百分点(注:2002年开始统计商品房指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6平方米,比2000年多2.9平方米。在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快速发展期间,珠海住房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装修更加精致,居住环境更加优美,物业管理走向成熟。同时,珠海居民生活日渐富裕,不少城镇居民拥有2套以上住宅,出租房屋收入成为珠海城镇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6年,珠海城镇居民出租房屋收入是2000年的7.3倍,物业管理支出是2000年的6.9倍。但这一时期,珠海房价上涨较快,居住成本上升,租房家庭增多。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6年城镇居民租赁住房占比21.6%,比2000年多16.6个百分点。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珠海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住房保障制度,2006年起推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逐步帮助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有所居”。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城镇居民家庭中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基本达到饱和,手机和电脑等电子消费品逐渐普及,曾经遥不可及的家用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16年,珠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从85部增加到279部,家用电脑从40台增加到112台,汽车从5辆增加到50辆。

  (四)新时代(2017年至今):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居住条件迈上新台阶。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房住不炒”的总基调,陆续出台了“限购、限贷、限售、价格备案”等调控措施,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居民购房压力有所缓解,居民拥有商品房的占比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进一步提高。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9年珠海城镇居民拥有商品房的占比为54.6%,比2016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建筑面积31.0平方米,比2016年提高0.4平方米。近年来,珠海市政府进一步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以及市政建设,珠海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据统计,近五年来,珠海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财政支出共计3.95亿元,完成了占地面积174公顷20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截至2019年,珠海已相继建成城市公园708个,总面积6359.62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1.23平方米。

  随着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居民交通通讯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智能手机作为集社交、上网、支付、门卡等功能一体的设备,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必需品。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9年珠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接入互联网的手机数量达到263部,比2016年增加61部。

  四、未来生活展望

  (一)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没有经历早期工业化的污染,先后获得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后发优势明显。近年来,珠海抢抓发展机遇,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开发城市宜居潜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珠海大剧院、港珠澳大桥、有轨电车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智慧社区从试点到全面建成,城镇居民居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珠海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凸显,将继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加强与港澳和其他城市的联系,推动建设功能布局高端齐备、公共服务优质便利、交通往来快捷高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城市文化开放创新的活力之城。

  (二)住房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要求。2019年,珠海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快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租售补有机结合,搭建“保基本、多层次、广覆盖、能循环、可持续”的具有珠海特色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增供应各类住房不少于14.3万套,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占比将达到30%左右。到2030年,全市住房品质持续提升,住房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居住质量达到全省前列水平。

  (三)耐用品升级换代节奏加快

  2009年至2012年,珠海接连出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多项消费补贴政策,极大刺激了家电消费市场。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对家电的需求从满足基本功能延伸到安全、节能环保、人性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档次越来越高。2009年至2012年期间购买的家电产品已经陆续进入淘汰轮换期,配合新一轮的家电补贴政策,未来将迎来家电消费新高潮,居家生活将更加智能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