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四十年 民生绘新篇

来源:住户(农业农村)调查科 发布时间:2020-08-26 09:54: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珠海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城市。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同年珠海建市;1980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正式建立。40年来,珠海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始终牢记、贯彻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经济社会飞跃发展,民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民生事业稳步向前,珠海居民生活正以坚实的步伐迈进全面小康。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 

  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特区人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从香洲毛纺厂、石景山酒店到格力、金山、丽珠等一批重点企业培育壮大,珠海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推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611倍,年均增速达到12.7%。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8.630.6:30.8到2019年的1.744.553.8,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产业聚集效应逐渐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涌现。2019年珠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55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54万美元,位列全省第2位、全国第4位,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经济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人民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1994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2008年突破2万元,2016年突破4万元,2018年突破5万元,2019年达到55219元,比1986年的1484元增长36.2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注:珠海于1986年才开展城镇住户收支和生活状况调查)。全市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从1979年的0.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985.2亿元。  

  二、收入增长带动消费提质升级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珠海居民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珠海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6年的1273元增长到2019年的40031元,增长了30.4倍,年均增长11.0%。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助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2019年珠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3.36亿元,是1979年的909倍。居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调查数据显示,珠海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从1986年的61.1%,下降到2019年的29.6%;交通通信支出占比从1986年的2.6%,上升到2019年的13.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从1986年的6.5%,上升到2019年的12.6%。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以及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居民文化、教育、旅游、娱乐、家政等各类服务性消费支出越来越多,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大幅度提升,从1986年的9.8%上升到2019年的52.0%。  

  三、衣食住行不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珠海经济特区的建立,收入提升、物资供应增加带动居民衣食住行持续改善。 

  衣着方面,调查资料显示,1986年珠海人均购买各类布料2.2米,购买布料支出占衣着支出的24.2%。进入九十年代,居民自己缝制衣服的逐渐减少,服装消费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1996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646元,但购买衣着材料支出占衣着支出的比重下降到2.6%。2019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到1676元。 

  饮食方面,珠海于1985年、1988年、1992年先后放开肉禽蛋、食油和粮食供应,配给制从此取消。随着特区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居民饮食观念和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在外用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平常事”。2019年珠海城镇居民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29.3%,比1986年提高了18.5个百分点。 

  住房方面,特区建立初期,珠海城镇居民住房以砖瓦平房和筒子楼为主,住房面积较小,居住环境较差,家庭设备比较简陋。九十年代,大部分居民住进楼房,空调开始进入家庭,住宅成套率提高,住房条件大大改善。2000年后,福利分房被取消,珠海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快,大量新式现代化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根据住户调查数据,2019年末珠海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比重达86.0%;78.0%的珠海城镇居民家庭住所为单元房,筒子楼或连片平房等老式住宅基本消失;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0平方米,比1986年的21.1平方米增加了近10平方米。燃气灶、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现代家庭设备全面普及,居家环境更舒适。 

  出行方面,1978年底,全市境内公路仅100多公里,1979年成立的珠海公共汽车公司仅有车辆6台、营运3条线路。特区建立40年来,珠海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以公路、铁路、空港、海港、口岸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2019年末,珠海公路通车里程达1463.4公里,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39.1万辆,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64.9辆;2019年珠海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4098.9公里,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8.8标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全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4.3%;高铁通达城市达64个,高栏港逐渐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珠海机场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200万人次,珠海一类和二类口岸从特区初期的各1个发展到当前一类口岸9个、二类口岸7个。 

  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就业形势持续改善 

  经济总量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特区初年,珠海经济结构以农渔业为主,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1979年底,全市共有在业职工68366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32662人,占47.8%。随着珠海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珠海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019年,特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3.7:40.3:56.0,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就业的主力军,占据“半壁江山”。  

  1980年,珠海在中外合作的石景山旅游中心试行劳动合同制度,打破了“铁饭碗”。1983年,珠海市政府颁布《珠海市实行劳动合同制试行办法》,对新招工人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特区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全市职工人数从1980年的6.7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10万人。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8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9%,处于较低水平。就业形势的持续改善带动人口增加、人才汇聚。珠海人口由1979年的36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202.37万人;累计引进院士8名,省领军人才15名,市级院士工作站13家,引进的海外国家级高端人才、博士和硕士、留学回国人员位居广东省地级市前列。 

  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成果惠及全民  

  特区建立以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0年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7年珠海在全国率先实行中小学十二年免费教育。2000年之前,珠海尚未有普通高等大学;2000年之后,特区采取合办大学方式,引进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前来珠海办学,在珠高等学校增加到10所。目前珠海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从1979年的247所增加到2019年的584所,增长136%。2019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14万人,普通中小学在校生28.26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8.15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5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24%,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7.6%。 

  六、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特区经过40年的发展,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形成,呈现多层次、多形式、规模不断壮大的发展趋势。2019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7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8个,美术馆6个,街道文化站2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233个,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成珠海大会堂、市体育中心、市图书馆新馆、市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连续在珠海成功举办12届,中国国际马戏节、WTA网球超级精英赛、珠海沙滩音乐节等多项国内国际体育娱乐文化盛事在珠海举行,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场场文化盛宴,营造了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七、医疗卫生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健康呈现高水平 

  1979年,全市只有病床819张,卫生技术人员1196人,每千人拥有病床2.27张、医疗人员3.32人。40年过去,特区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称号。2019年末,全市实有床位10233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5.01张,是1979年的近2倍;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529人, 每千人拥有医疗人员9.71人,是1979年的近3倍。在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珠海持续推动医疗改革,逐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待遇均等的“基本+补充+附加补充”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全市所有参保人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较好地减轻了参保人大病医疗费用负担。目前珠海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资料显示,2019年珠海人均期望寿命82.5岁,位居全省前列 

  八、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在社保改革先行先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1993年,珠海出台全国首部社会保险法规《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建立起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体系。为企业职工退休由企业养老向社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搭起了基本的框架,珠海也成为全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先行者。2006年珠海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比国家新农保办法出台早了4年多。2014年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全市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2019年末珠海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8.35万人、197.82万人、108.62万人、110.42万人、110.64万人,全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100%,待遇水平居全省、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各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珠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珠海市志 1979-2000[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