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华章巨变 珠海民生展新颜

来源:住户调查科 发布时间:2019-10-11 10:10: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珠海作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以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理念,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经济社会飞跃发展,民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大以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珠海居民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珠海1953年建县,1979年撤县建市,1980年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今年是珠海建市4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珠海建市后,借助改革开放东风和特区政策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胆开拓创新,抢抓发展机遇,全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914.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558倍,年均增速达到17.6%。在发展过程中,珠海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8.6:30.6:30.8到2018年的1.7∶49.2∶49.1,发生了很大改变。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珠海已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产业聚集效应逐渐增强,珠海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不断涌现。 

  珠海经济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1994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2008年突破2万元,2016年突破4万元,2018年达到50713元,比1986年的1484元增长33.2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5%(注:珠海于1986年才开展城镇住户收支和生活状况调查)。全市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从1979年的0.7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72.01亿元。 

  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珠海居民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珠海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6年的1273元增长到2018年的36819元,增长了27.9倍,年均增长11.1%。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带动了市场繁荣和商品供应的极大丰富,2018年珠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0.64亿元,是1979年的860倍。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从1986年的61.1%,下降到2018年的30.4%;交通通信支出占比从1986年的2.6%,上升到2018年的13.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从1986年的6.5%,上升到2018年的12%。随着服务业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以及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居民文化、教育、旅游、娱乐、家政等各类服务性消费支出越来越多,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从1986年的9.8%上升到2018年的43.6%。 

  三、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衣:从穿暖到穿美,衣着追求时尚品位 

  改革开放前,由于收入有限、物资短缺、轻纺工业发展落后,居民通常购买布料自己缝制衣服,而且布料还要凭“布票”供应,衣服通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有了改善,八十年代珠海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缝纫机,用于修补衣服或缝制新衣服。调查资料显示,1986年珠海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缝纫机92台,人均购买各类布料2.2米,服装3.2件、鞋子1.7双,购买布料支出占衣着支出的24.2%。九十年代,随着制衣业发展、服装市场兴盛,商场店铺各种款式的漂亮衣服、鞋子越来越多,加上受港澳、欧美衣着潮流的影响,居民衣着越来越讲时尚,牛仔裤、高跟鞋风靡一时,居民以购买服装为主,已很少自己缝制衣服。调查资料显示,1996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646元,是1986年的8倍;购买衣着材料支出占衣着支出的比重为2.6%。新中国成立70年来,缺衣少食的日子早以一去不复返,居民衣着越来讲究品质、品牌。2018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20元,是1986年的35倍。 

  (二)食:从吃饱到吃好,饮食越来越营养健康 

  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资匮乏,我国主要实行配给制,粮食实行定量供应。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实行,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较快,八十年代基本解决了吃饱问题,各类农副产品也逐渐丰富起来。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居民饮食观念和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一是在外用餐平常化。居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吃好,到餐厅饭馆吃饭成为一件平常事,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在餐厅饭馆招待亲朋好友,在酒店办喜事。近几年,随着网购和外卖平台的兴起,外卖行业蓬勃发展,送餐小哥更是成了“街头一景”。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珠海城镇居民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30.3%,比1986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 

  二是饮食多元化多样化。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的食品种类非常丰富,光是牛奶就有纯牛奶、脱脂奶、高钙奶、早餐奶等不同品种,各种进口食品比比皆是。餐厅除了传统粤菜,国内各大菜系纷纷落户珠海,美式快餐、韩式烧烤、日本料理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各种档次、不同风味的饭店随处可见。 

  三是饮食越来越追求健康。如今,人们不仅满足于吃饱、吃好,更讲究“吃得健康”,有机蔬果、健康食品受到市民热捧,素食餐厅逐渐风靡。 

  (三)住:从“陋室”到“雅居”,住得越来越舒适 

  八十年代,珠海城镇居民住房以平房和筒子楼为主,住房面积较小,居住环境较差,煮食用煤球木柴烧火,消暑降温靠电风扇,家庭设备比较简陋。九十年代,大部分居民住进楼房,空调开始进入家庭,住宅成套率提高,住房条件大大改善。2000年后,福利分房被取消,珠海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快,大量新式现代化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市政府启动“三旧改造”工程,全面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83.9%的珠海城镇居民家庭住所为单元房,筒子楼或连片平房等老式住宅基本消失;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7平方米,比1986年的21.1平方米增加了10.6平方米。燃气灶、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现代家庭设备全面普及,起居饮食更方便、居家环境更舒适。 

  (四)行:从自行车到汽车,交通出行越来越方便 

  建市之初,珠海交通设施落后,“一条马路一个交通岗一个警察”是当时交通设施的生动写照,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资料显示,1978年底,全市境内公路仅100多公里,1979年建市时成立的珠海公共汽车公司仅有车辆6台、营运3条线路。经过40年的发展,珠海交通建设日臻完善,居民出行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201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1560.54公里,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35.82万辆,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66.5辆。市内公交系统也非常完善,2018年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4067.25公里,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7.75标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而且实行“一元乘车”政策,市民搭乘公交出行非常便捷和实惠。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全新出行方式相继涌现,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调控手段越发成熟,物价走势日趋稳定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1949-1978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物价被严格控制,基本处于冻结状态。 

  改革开放后,珠海物价出现过两次大幅的波动。1988年我国实行物价改革,逐步放开部分商品的价格,引发抢购潮,1988年和1989年珠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30.6%和25.1%,是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涨幅最大的两年。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实施“治理整顿”,1990-1991年,珠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回落明显,分别仅上涨1.4%和3.9%。 

  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引发新一轮投资热潮。经济过热导致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通货膨胀的形成。1992-1995年,珠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11.7%、21.3%、22.9%和11.8%。面对严重通货膨胀,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珠海物价水平也在随后两年出现明显的回落态势。1996年和1997年,珠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6.3%和3.3%。 

  1998年以后,珠海物价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各年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在3.5%以内波动。经过多年的改革,全国大部分商品价格都已放开,实行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定价的占比已很少。1998年《价格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市场价格管理法制化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愈发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越来越成熟。整体物价保持稳定不仅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五、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我国劳动力就业实行国家“统包统配”,劳动者以工人的身份和企业保持终身固定的劳动关系。建市初期,珠海市招工仍沿用“统包统配”的方式。1980年,珠海在中外合作的石景山旅游中心试行劳动合同制度,打破了“铁饭碗”。1983年,珠海市政府颁布《珠海市实行劳动合同制试行办法》,对新招工人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1994年,劳动部发出《关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进一步促进这一新用人制度的建立和运行。1996年,人事部印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提出“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在多种所有制范围内自主择业”。到2000年,全国基本取消了大学生“包分配”。劳动力就业进入了“双向选择”模式,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招聘员工,劳动者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兴趣自主择业。 

  随着经济发展,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市之初,珠海经济结构以农渔业为主,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1979年底全市共有在业职工68366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32662人,占47.8%。随着珠海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珠海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018年,珠海市的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5.2:48.1:46.7。 

  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成果惠及全民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华丽转变,人才强国理念深入人心,教育事业不断创新突破。珠海1979年建市时有中小学225所,在校学生人数7.1万人。建市以来,珠海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0年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7年珠海率先在全国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2014年推行积分入学,确保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珠海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近两年来,又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2000年之前,珠海尚未有普通高等大学。2000年,珠海出台关于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到珠海市兴办高等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到珠海兴办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或校区。市政府采取合办大学的方式,引进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等多所全国知名学府,珠海高等教育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走出一条独特的办学之路。 

  目前珠海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1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包括幼儿园)559所,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90万人,普通中小学在校生26.71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7.91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97.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3%。全市普通高考考生9040人,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97.8%和96.6%。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七、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新中国成立70年,是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文化设施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70年。建市初期,珠海仅有香洲影剧院和流动渔民会堂两个影剧院、一个小图书馆、一个配套设施不齐全的文化宫,人们文娱生活比较单调,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黑白电视)是主要的娱乐方式。 

  经过40年的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设施网络。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5个,文化馆4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8个,美术馆4个,电影城25家。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看网剧、看电影、上网、玩电竞、KTV、看演出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市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工余饭后纷纷走进球馆、健身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与此同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珠海先后多次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马戏节、WTA网球超级精英赛、中国航展、国际赛车竞标赛、国际半程马拉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体育文化博览会等多项国内国际文化盛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场场文化盛宴,营造了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八、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为百姓的全方位健康保驾护航。回望珠海历史,1979年建市时,全市只有病床819张,卫生技术人员1196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27张、拥有医疗人员3.32人。建市后,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力度,到2018年末,全市实有床位9899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5.23张,是1979年的2.3倍。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268人,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人员8.6人,是1979年的2.6倍。在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珠海持续推动医疗改革,逐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待遇均等的“基本+补充+附加补充”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全市所有参保人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较好地减轻了参保人大病医疗费用负担。目前珠海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资料显示,2018年珠海人均期望寿命82.6岁。 

  九、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实行的是以单位为保障核心的保障制度,看病由所在单位报销医疗费,退休由所在单位发放退休金。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在上世纪80-90年代还处于探索阶段。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在社保改革先行先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1993年,珠海出台全国首部社会保险法规《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建立起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体系。为企业职工退休由企业养老向社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搭起了基本的框架,珠海也成为全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先行者。2006年珠海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比国家新农保办法出台早了4年多。2014年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全市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末,全市参加社会保险达628.35万人次。年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71.59亿元,享受低保救助的困难群众7009人。 

  未来,珠海将以新中国七十华诞作为新起点,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总要求,奋力推动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不断谋求民生事业新发展,保证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各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珠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珠海市志 1979-2000[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