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在惠就业稳定市民化进程仍面临四大掣肘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27 10:14: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惠州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整体情况,9月,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生活状况总体良好,但对转为城镇户口持观望态度,在惠定居上面临收入不高、医疗教育住房等基础公共服务不强等难题,此外,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流动性较大,监管救助存在漏洞、城镇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农业转移人整体就业状况

(一)就业整体稳定保障覆盖面较大

一直以来惠州市各级政府把稳就业作为工作重点,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定期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清查和“根治欠薪月”专项行动,对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调研结果显示,近八成的受访对象就业过程中与单位或雇主签订了书面合同,其中,逾五成的受访对象与单位或雇主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单位或雇主为受访对象提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分别占比70.0%、63.3%和60.0%。

(二)培训较为充分技能仍需提升

调研结果显示,近六成的受访对象接受过就业培训,其中四成受访对象接受企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考核,逾两成的受访对象通过自费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仲恺区受访对象倪先生工厂普工除参加工厂每季度老带新形式进行加工技术专业技培训能2022年还自主通过”专升本“学习考试提升自身竞争力。

惠州市人社局数据显示,2022年惠州持续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32万人次。实施以工代赈,升级完善就业平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创业,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调研结果显示,36.7%的受访对象表示“没有证书/职称也没有技能”,说明仍有接近四成的对象在技能水平及个人能力上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三)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偏大

逾八成的受访对象表示目前自身工作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在工作难题方面,30.0%的受访对象认为“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仲恺区倪先生在石油抽取工具制作工厂上班,日常工作时间是11小时(8小时+3小时加班),有时候还要工作到14小时,一个月平均只有2天的休息时间,工作强度整体较大。

二、农业转移人口在惠居住生活情况

(一)住房以租房为主

调研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对象住房性质是“单位/雇主提供住房”,43.3%的受访对象住房性质租赁住房。当前,企业软实力及配套设施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部分,不少企业通过提升食堂服务、提高员工宿舍环境、购买社保和免费体检等综合福利以增强对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仲恺区倪先生表示,工厂食宿全包,住宿上水电给予一定的补贴,住宿双人间,电费在使用超过350度后才需要自费,夏季开空调用电较多,高峰时期每月需要支付100元左右电费,冬天则不需要支付。

同时,46.7%的受访对象月住房支出范围(包括房租房贷、水电煤气费、物业费等)在1000元以内,相对于收入水平压力较小。惠州市住建局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惠州市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将非城镇户籍群体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非城镇户籍群体以居住证、社保为附加条件申请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且可凭租赁合同等材料向公安部门申请落户。截至2023年9月,全市基本建成公共租赁住房2.39万套,惠及居民超过2.81万户,其中城镇户籍1.31万户、非城镇户籍1.49万户。“十四五”期间,惠州市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目前,全市已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16个,涉及1.08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二)子女入学有保障

根据2021年6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关于切实做好我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市参加中考工作的通知》(惠府办 〔2013〕43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校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粤教基 (2014) 24号)和《关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的通知》(惠市教基(2015)11号)有关精神,惠州各县区相应出台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公告。2022年全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447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2250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比例超85.0%。调研结果显示,在有子女就读的受访对象中,57.9%的受访对象子女所上学校类型是“公立学校”。

(三)户口迁移处于观望状态

调研结果显示,37.0%的受访对象对于“户口迁到城镇”上表示“不确定”,观望态度浓厚。其中,“担心农村三权权益受损”和“不具备落户的条件”成为主要因素,占比共计38.0%。仲恺区倪先生在仲恺区工厂打工,近期有计划在惠购房并定居,但表示当前户口对个人生活影响不大,由于老家每年会有相应的分红和补贴,所以暂未打算将户口转移到惠州,等以后有子女就读等需要的时候再做考虑安排。

三、农业转移人口在惠定居仍存难题

(一)低收入高负担矛盾突出

调研结果显示,“工资收入太低,福利待遇差”是受访对象认为工作方面遇到的首要难题,占比63.3%。55.2%的受访对象收入集中在3001-5000元之间。聂先生在仲恺陈江街道某电子原材料工厂行政,家庭月收入在1.4万元左右,其表示,家庭两个小孩都在读初中,家里两个老人需要赡养,且母亲中风需要额外的医疗费用,家庭生活消费需要接近5000元的生活支出生活压力相对较大。 

(二)就业流动性偏高,存在监管救助漏洞

调研结果显示,在就业难题上,受访对象中认为在就业中面临“就业机会少,找工难”和“工作稳定性差”难题的分别占比30.0%20.0%。当前,国内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经营风险增多、预期减弱等问题凸显,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农业转移人口找工作难度提升,也影响其就业意愿。同时,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以临时工、外卖快递等灵活就业为主,没有签订过正式的劳务合同、较少缴纳职工社保和失业保险,又不具备当地的户籍,容易成为稳就业政策的“漏出群体”。惠州市人社局数据显示,2023年1至8月,惠州市新登记失业人员1.3万人,其中非本地城镇户籍人员11233人,占比84%,反映出外省市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

(三)定居生活有“三难”

1.房价贵买房难

在住房难题方面,“住房远离城镇中心区,上班上学交通成本高”、“住房支出过高,挤压生存空间”并列首位,占比36.7%。聂先生在博罗安家,其表示住房在乡镇上,距离市区及镇上都有30多公里,交通非常不便利。由于自己母亲中风,常年需要前往市区取药复诊,每次都不方便。“住房贵”和“收入低”并列成为城镇定居落户主要障碍之首,占比40.0%。

2.看病贵就医难

看病贵就医难题依旧明显。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相对灵活,法律意识相对偏低在拿“现钱”“快钱”思想不愿意购买医疗保险。另一方面,受工资收入水平影响,购买的社保往往属于较低档次,享受待遇较差。调研结果显示,16.7%的受访对象没有购买医疗保险。在医疗困难诉求方面,“门诊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险报销力度小”和“药品贵”位居前三,分别占比66.7%、40.0%和40.0%。惠城区郭女士表示,住所附近有一家卫生服务站,但是因为是在城中村,感觉卫生环境相对较差,且费用不低,有一次前往卫生院处理皮肤问题就花费了近200元。仲恺区聂先生母亲患中风需要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取药,但由于母亲医保还在韶关,报销额度相对较低,希望能够在慢性病报销、异地医保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3.读书贵照看难

农业转移人口受制于收入水平、住房条件、异地就读积分等条件,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上满意程度较低。调研结果显示,三成受访对象表示子女就读存在“费用高”的难题。仲恺区受访对象聂先生家里两个小孩就读初二,其表示镇上的学校不尽如人意学校环境、学风学纪、师资条件都不够理想。由于小孩2024年面临升学压力,而学校升学率不到一半,相对较低,以后很可能只能到技校读书。而对于教学资源相对较好的私立学校,学费相对较高,需要1万元/学期/人,加上生活费、书本费等费用,两个小孩一年可能需要6-8万元,而自身家庭月收入才1.4万元左右,费用难以承担。

(四)配套设置落后,定居吸引力不足

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技能培训上有着显著提升,在工作之余,对基础设施、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需求长期以来优质资源未能充分下沉,城镇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滞后于城镇规模体量的扩张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产业园区综合承载力较弱,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吸引力不强。调研了解到,随着工业园区企业不断建成投产,外来人口持续增加,以惠城区水口街道、马安镇为例,企业员工近 4万人,且90后员工占据80%以上,园区商业、文体设施、休闲娱乐、医疗教育等生活服务配套难以满足园区发展需要,一些企业还存在女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部分园区企业通过租赁周边民房作为职工宿舍来保障住房问题,居住条件较差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招工难”“留人难” 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硬实力”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端稳、端牢就业饭碗,就必须精准施策,打好技能技术培训的“组合拳”,提升就业的“硬实力”规范开展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及各类知识培训,让求职者能够与时俱进。调动分布在县域、乡镇、农村的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产教融合,加快建设“一县(区)一公办中职学校”。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做优做强“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实施“鹅城工匠”锻造行动。此外,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无差异。全面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同等享受城镇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在社保岗位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租金补贴等方面同等申领相关就业创业补贴。扎实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多元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机制,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人在惠州生活有甜头、工作有劲头、发展有盼头。

(二)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定居“吸引力”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一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增加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二是持续实施健康惠州行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深化医改工作,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均衡布局,强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县域内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三是促进“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加快建立,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安居乐业。建立农业转移人口经济租用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以“低水平、动态性、多梯度”的原则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缴纳公积金以及因工作变动等原因一次性提取公积金,并可提取用于支付房租。

(三)推动县域崛起,提升发展“加速度”

全力激发城乡产业发展活力,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强县促镇带村。一是打造集约高效的城乡产业承载平台,持续用力打造“3+7”产业园区,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完善相关基础服务配置,让产业园区留得住人。二是健全县域发展促进机制,承接做好扩权强县赋能。分类引导县城发展,促进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增强对整个县域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