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存在问题不可忽视

来源:农业农村调查科 发布时间:2021-09-07 14:23:00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分享至:

  为了解惠州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近期对惠州市、惠东县农业农村局、惠东县部分镇村干部与村民以及部分扶贫项目经营主体等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惠州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部分地区存在的产业发展单一、水平不高、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发展等问题亟待重视解决。

  一、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一)农业产业产品百花齐放,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1.“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成效突出。2019年来,惠州市积极推进建设,累计已投入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9498万元,扶持实施“一村一品”项目103个,其中2021年计划投入资金3660万元,扶持实施项目46个,打造了一批包括蔬菜、水果、粮食、花卉、茶叶、南药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集聚地。截至目前,博罗县柏塘镇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镇、石坝镇乌坭湖村获评国家级示范村;还有16个镇获评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111个村获评“一村一品”专业村;15个农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2.资金激励+“三品”认证推进农业品牌与标准化生产。一是市财政设立了农产品名牌专项经费,对获得“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广东省名牌)的企业奖励15万元,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三品”认证工作,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三品”企业189家,认证产品627个,有15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占全市主要农作物面积的40%以上。“海纳”丝苗米、“潮记”鲜冻鸭、“鹏昌”鸡蛋等11个农产品荣获“广东省十大系列品牌农产品”称号。还打造了惠州梅菜、惠东马铃薯、龙门年桔 、龙门大米、福田菜心、镇隆荔枝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三是发挥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共建立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0个,其中市级42个,省级16个,国家级2个,范围涵盖了粮食、畜禽、水产、蔬菜、水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示范面积达14.8万亩,辐射带动农户近2万多户,农户年户均增收 500多元。

  (二)着力补齐加工、流通短板,延伸产业链

  惠州市坚持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产旅”结合提升产业价值。惠东县市级肉鸡蛋品产业园立足种苗繁育、养殖、蛋品加工销售、文化展示,同时利用养殖废弃物制造有机肥,用于水果等绿色种植,形成生态种养、休闲旅游等相融合的全产业链模式。在新冠疫情期间加快转型升级,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一条高端蛋糕生产线,可年产高端糕点10000吨,每年可提高产品附加值近2000万元。

  博罗县龙华镇柳村村,以规模连片3000亩的荔枝标准园为基础,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绿色防控等升级完善园区,建设360平方米荔枝交易市场及80立方米的冷库,统一种植管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谈价,还促进了荔枝酿酒深加工、观光休闲旅游等项目的延伸和开拓,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效益明显提升。

  (三)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建立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目前惠州全市共有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主体50家,农用冷藏(冻)车68辆,农用冷库140座、库容12.7万立方米。其中冷藏库91座、69091立方米;冷冻库29座、约27585立方米;气调库20座、约30375立方米。

  2.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和农村电商。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现农产品上行服务。目前,全市共建有县级运营中心6个、益农信息社268个,实现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博罗县广东金巢电子商务股份公司在淘宝、京东、苏宁等平台开设“淘惠州”网上商城,自主开发“淘惠州”APP,将惠州名特优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还结合农业旅游,将惠州本地优质农产品打造成旅游手信,自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发往各地的农产品累计超过20万件,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3.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发展强劲。我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1986个,休闲农业基地占地面积5.6万亩,休闲农业营业收入28.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599亿元,休闲农业经营利润总额2.35亿元,接待人数912多万人次。农民从业人数1.96万人,带动农户约3.89万户。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矮光凤悦花兮一期项目”经营主体,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由村委、村民提供闲置的老旧房屋和粗放经营的农田,碧桂园负责资金筹措,在原房屋、农田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来用途进行开发建设,导入旅游产业进行运营。2020年项目营业收入达到1300万元、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903万元。项目已带动当地村民100多人就业,从事收银员、保洁员、民宿管家等职业,工资约3000/月,村委和村民小组集体收入大幅增加。

  (四)多元联农带农模式,切实提升农民收入

  产业扶贫中,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托管、流转和就业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型、松散型、辐射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保障机制,切实提升农民收入。如惠城区市级花卉产业园带动花卉种植、销售共610人(其中入股分红191人),实现就业2000人,年产值7.1亿元,户人均年纯收入约2.64万元,同比增长11.4%。博罗县市级龟产业园带动1772人养殖金钱龟、石金钱龟,龟类产值约7.8亿元,养殖户人均年纯收入约29456元,同比增加11.07%。省定贫困村龙门县龙田镇田尾村,以惠州御花源花卉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公司 +基地+农户”的形式,联农带动1000多户农户发展兰花种植。

  据统计,全市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000元左右提升到2020年底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6.57元。

  二、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有效

  (一)落实社保兜底与农业扶持财政资金。一是2021年惠州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824元提高到853元,城镇和农村低保平均补差提高到不低于每人每月638元和476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从每人每月1320元提高到1365元、城镇为每人每月1620元。二是市农业农村部门发放的扶持资金及时到位:2020年扶持农业产业资金2801万元、扶持渔业资金10401万元、扶持经营主体24886.64万元、扶持畜牧业9132万元。

  (二)制定政策保障农村金融服务。市金融工作局等部门今年7月印发的《惠州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激活农村要素市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计划8月底出台《惠州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保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连续稳定。

  (三)乡村振兴项目土地需求优先保障。保持新编县(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模政策,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在“一村一品”项目中,用地纳入惠州市乡村振兴专项建设用地指标范围,公开让各个实施主体根据程序申报。2019年惠州市农业企业共使用乡村振兴专项建设用地指标524亩,其中涉及“一村一品”项目用地指标且已经落实到位共计88.3亩。

  (四)多举措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通过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惠州农业公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的辐射聚集,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直接带动,利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签订订单式产销合作协议等形式,建立较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收益得到保障。二是各级农业农村等部门结合实际,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素质,2017-2020年投入省级资金742万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数共2826人。

  (五)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稳步推进

  1.强化政策保障,制定指导性配套文件。按照中央、省的决策部署,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惠州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组建驻镇工作队,分级实施组团式结对帮扶。开展驻镇帮扶、分级帮扶、组团帮扶,将惠州市纳入全省先行示范镇的49个镇、街道(有下辖行政村的街道)进行分级帮扶,一是市直单位组团结对帮扶全市20个乡镇,二是剩余29个镇、街道,由属地县(区)参照市的做法自行组团帮扶。组建市级驻镇帮扶工作队20支派驻20个结对帮扶镇,20支工作队146名工作队员进驻定点帮扶镇,协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截至723日,惠州市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单位到20个镇开展对接进驻,730日,20支驻镇工作队组建并全部进驻20个帮扶镇,全市重点村选定、驻村第一书记及金融助理选派全面落实到位并开展工作。

  3.及时拨付帮扶资金。市直单位组团结对帮扶20个乡镇按平均每个乡镇每年2000万元的标准筹集资金,由市级、县(区)财政按照1:1比例分担,目前市级财政资金2亿元已经筹集到位,已经拨付到县区财政部门。

  三、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整体不高。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一产发展较多较好,二三产发展水平不高,如农产品深加工不足,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表示其70亩茶园,缺少茶叶加工厂,需运到村外加工。二是受限于生态保护限制或招商引资成效等因素,造成产业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不够,如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民宿受新冠疫情影响,去年以来客流量大减,影响经营。三是农村产业融合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弱,整体效益有待提高。四是企业品牌建设还较薄弱,对品牌推广、内涵挖掘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

  (二)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一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规模效应低,亦或企业投入时间周期长,短期内无法产生效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之关联的农户的收益。如惠东县多祝镇下埔村的深圳前海康乐农业有限公司,公司集有机种植、生态养殖、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一体,从2018年至今,投入2000余万元,占地2000亩,公司目前尚未产生收益。二是利益链接机制不够多元。经了解下埔村村集体2018年至今,获得深圳前海康乐公司10/年的固定分红,从2021年开始降为5/年,公司占用的土地由6户村民流转而来,这6户村民仅仅依靠公司的一次性租金,除此以外,下埔村其他村民参与到深圳前海康乐农业有限公司工作的很少。

  (三)发展所需土地瓶颈日显。一是土地不集中,山区缺少集中连片且适宜发展二、三产的集中连片土地,现有的连片集中土地逐渐满足不了产业的发展;二是受限于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政策,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受限。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华苑户外拓展基地项目,原计划占地20亩,投入近千万元,但因项目建筑不符合设施农用地建筑要求,影响了项目进度,至今迟迟未能建成投产。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90%土地属于农保地,使得该村的农旅项目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用地指标紧张,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扩大发展。

  (四)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联动不强。表现在产业与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产品与产品间关联度不强。产业产品发展单打独斗,无法形成合力成功“出圈”。如惠东县白盆珠镇的温泉民宿、明代古窑址等休闲观光产业与岩茶、横坑茶、山瑶柑等特色农产品之间缺乏统一包装,休闲观光与农产品推广销售之间尚未建立良好互动,不能相互促进。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统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过程中,一是注重统筹好农业内部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传统种养业,提升传统种养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形成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二是注重统筹好农业外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跨界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在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高位嫁接、相互交融、协调发展。

  (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根据本地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条件,找准适宜的主导产业,集中资源率先发展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在惠东、龙门等自然资源优越的地区,宜重点打造科学种养、观光体验农业等产业项目,在博罗、惠阳的靠近珠三角工业城市的地区,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主导产业带动其他周边产业共同发展。

  (三)加强村企合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农村,村企共同建设一批新型农业经营项目和主体,吸纳农民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因地制宜发展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

  (四)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做好乡村产业的区域联动。如将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与特色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推广,推出如“XX手信”“XX旅游”等区域品牌,通过游客带动农产品销售,通过农产品吸引游客往来,实现产业间和产品间相互促进,联动发展。